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相关阅读:忠犬八公观后感【荐】 >>>进入阅读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忠犬八公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进入阅读

正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3

  很多人都在质疑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我们每每想到哲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都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种欧洲面孔。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中国哲学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研究哲学并不是一个职业所以我们的哲学思想也不像西方那样成体系化。但当我们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不会长于杂志上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就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也就是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阴阳家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构成了中国复杂的哲学史。

  看了这个简史也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哲学是在辩证中成长的比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讲究“有用”以积极的态度为人处事讲求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讲究“无用之有用”讲求道是无名的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不能说儒家道家孰对孰错只能说是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同的思维看待这世界。

  中国的哲学就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冲撞中茁壮成长又如儒家和法家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徳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没有意识到当初实施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这也是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的原因吧。

  墨家也对儒家进行了批评墨子认为儒家有四个弊端:不相鬼神;坚持厚葬;讲究音乐;相信命运。这些批评显然是由于儒、墨的`社会背景不同孔子如此提出是希望能改正对鬼神的信仰;而第四条儒家认为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的东西改变不了又何必强求而墨家却认为把自己委之于命运会让人们懒惰。

  儒家和墨家对于“爱”的观点也不一样墨家讲究爱无差儒家则是要求爱有差。《孟子》里面有一句话:“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人之赤子乎。”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墨家则不然他讲求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兼爱”。

  在人性的向善与向恶中孟子与荀子也产生了分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有了“仁义礼智”这四德。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是天生的而荀子所说人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不能说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谁对谁错吧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落后的地方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继承下来。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4

  万籁俱无声月光悄然舞纵添池水深透音。荡漾于同景时分遽隔数千年池泉溶溶绿树葱颠石根盘簇。似与率性的她相视抚触细语。提起蘸饱浓墨的画笔在古老的中华民族连绵千丈的画卷里淌下哲学脉络。

  “西方之觉醒我与非我既分。东方之觉醒我与非我相溶。”

  去年听了一场美术讲座其中中国画和西画的不同让我反复咀嚼。中国画里山水重重叠叠透着自然的深邃与无边空灵的自然意境和文人的思索情谊紧紧相依景中常常出现远处升起的炊烟生机细影。不知是似寄人于自然还是似牵自然于人。

  在西方哲学中人和自然之间是主客对立、天人相分的关系。然而在中国哲学中主导思想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这可以说是和西方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差别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有智慧。

  “中国哲学来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立足于自然。”

  在中国还没有被强硬打开大门前祖先常年生活在这片赐予的.丰硕土地上男耕女织与自然朝夕相处。先秦儒家学者孟子用那穿透时光的雄浑嗓音吟道人性乃“天之所与”。人们禀受天道因此人性具有道德的品性。引用《诗经·大雅·丞民》中的话来理解孟子所言那便是“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无论是自觉抑或不自觉人都生存于自然中感受着雨水的洗礼触碰着阳光的温暖挥洒汗水在生命的土地里。无法分别丰富自然是给予我们的恩赐抑或是灵动睿智的人们才是给予自然的恩赐。

  老子在古老文化年轮中出现深邃的皱纹里蕴含着思想的光辉。他笃定地轻视知识提倡寡欲以及回到婴儿状态或未知状态实际便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思想在中国土地上绽放动人光芒。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细细答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似乎这样看来最高佛界是无我的境界其实恰恰包含着我。就宛如相溶于水的甘糖尽管没有办法把颗颗细糖看得清晰明了但在整杯水中糖分无所不在其实它早已完完全全与水分相融为一。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种民族同中国一样注重天人合一。这种思想贯穿古今是中国人生存、思想和文化的基石与根据我崇尚着这种思想的明媚光辉是它让我们的民族拥有滚烫血脉如诗般富有细腻情感的筋脉。一个民族究竟如何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未知的自然又报以何种态度会引起民族对生命价值、生存意义择决同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西方近代文明被泰戈尔称作“堡垒的文明”文明中有间隔性、征服性、区别性。这样形成的原因在于我看来是他们在自然和人类之间立起了厚实的堡垒处处用着征服的眼光看待自然希望以不断续的斗争获得生活。殊不知中国人生活方式是不断续地和周围缓缓调和从而获得生活。这种态度处处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希望与古老精神的力量。

  时代变幻莫测然而中国哲学永无止境。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心性深切致远的觉悟是睿智的先人奋博挥汗的成就更是贯穿着岁月沉积的古老梦想。面对它我们仍然需要思考需要感悟。对于一个新生命的中国而言古今对白是中国自身自问最深切至心的对白。传承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魅力在古老文化中注入新生力量紧紧握着古老智慧的根和脉络汲取现实丰富的精华。面临重重磨难但中华民族的心中有着无止境的生命源泉让这个数千年的古老梦想重现曙光。

  天存在着人方可存在着因为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独活。倘若我们对于自然的欲望淋漓尽致而未察觉其危害时方有我们苦食恶果才会憬悟人与自然共相存。我们须竭力维护先人所持思想下的自然均衡中国人需对自然怀抱深切的哺育之爱同自然才可相辅相依。

  中华民族脚上的筋脉烙印着自然的恩赐深爱的力量注入心房穿梭于世滚滚炽热的血液在中国人身上流淌。用中华民族独特的方式在古老而残留梦想光辉的画卷上渲染独一无二的风采。朝阳里火红的太阳带来璀璨光芒一股坚定而沉稳的声音道来:中国定将拥爱而崛起生生不息!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5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 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6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反思养性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7

  2XX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戏称为“替人做嫁衣”的角色在经历摸索、提炼在尝遍酸甜苦辣之后似乎走完了从喧嚣到平静的宿命。

  懵懂不再激情褪去与“教研”的那份恩情是不是也会遭遇“七年之痒”?老实说前一阵子不能说心中没有倦怠。虽然一样在动口、动手、动脑但动情的瞬间委实是少了、又少了下去。你的努力成全了别人的光芒或者叫喊于众人之间众人还你以敷衍甚或冷漠那么教研员们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当这些心灵的微光在脑海中划过的时候我触碰到了自己的无助感和不高尚。

  最近有机会重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觉居然一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而要深入理解之阅历、契机皆不可或缺。很幸运去年年末在北京清华园的洗礼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后山流连时的诸多顿悟已经为我从《简史》中获得精义设好了铺垫。于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世界里获得了自我检省的最好机会在道家乃至佛家在精神开释之下也似乎找到了一条重新振作的道路。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氏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哲学有帮助对我们借助哲学成为大写的人则得益更大。比如他所提炼的“内圣外王”四个字可以启迪我们去准确进行教研员的身份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冲得太前要么退得太后或者亢奋或者萎靡别人看不懂自己的内心更是惶惑。实际上中国历代圣哲都非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山林漫游独善其身的。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于前者教研员要明白学习研究以及内涵提升的价值话语权决定自你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于后者我们要懂得管理、指导之方法策略的重要性。两者一体两面不分轩轾不可或缺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圣人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事务中陶冶性情以培养自己接近圣人的品格。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对于教研员来说“内圣”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仁爱之心。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品德完美便是“仁”一词的基本内涵。教研员常常躲在幕后他之仁的实践首先要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然而教研员之“仁”难在不仅“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可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作为老师的老师我们的内心要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施“仁”做一个忠恕有道的教研员其实不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内圣”的路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具体指引。《大学》所教导的自我修养方法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第二步是“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现在学院给教研员们创设的“格物”机会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干扰和诱惑导致“用敬”越来越难。平衡两者关系对所格之物善加取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对“内圣”的绵韧“外王”因其刚性最难坚持。当你刚刚从事教研工作时会不知所措而处处有措时间久了挫折多了渐而气馁渐而无为。这种懈怠与老庄之流的“无为”有很大的境界落差。我突然理解道家名以“无为”实则“有为”而情绪低落者往往将“无为”做到表里如一其实是很可悲的。

  那么坚持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砌砖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也许你会艳羡于第三个工人的梦想与成就也许你会鄙弃前两者的低俗和短浅实际上三者之差别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境界层面。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等境界: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你进入“天地境界”亦慢慢接近了“内圣”不仅自信满满激情洋溢而且面对“砌砖”的枯燥既可以心无旁骛也能够拾级而上从而“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就在你的手上一层又一层地耸立起来你的人生境界也就高在天地之间了。

  读书亦是行路借《中国哲学简史》我对教研员的身份认识突破滞涩顺利地抵达了又一个彼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内圣外王”为训示格物、用敬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8

  《中国哲学简史》写道: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因为想要认识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知识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才能继续思考。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因为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美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慢慢品味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本恶?

banner广告2

其他类似文章:三年级家长会发言稿10篇 >>>进入阅读

  三年级家长会发言稿(一): >>>进入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