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

正文:

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

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

  导语: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在唐诗中非常的有特色有着很高的鉴赏价值。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竹枝词》欢迎阅读!

  竹枝词九首并引

  刘禹锡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斓。

  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

  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这里选二首赏析。先看第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 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