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曹操)

正文:

观沧海(曹操)

观沧海(曹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沧海(曹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

  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创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缔造者。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