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没有被说透和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正文:

《再别康桥》中没有被说透和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再别康桥》中没有被说透和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名篇为众多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所喜爱被选入多版中学语文教材所以评论、研究、解读者众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中没有被说透和被忽略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管是诗歌的主旨还是诗歌的艺术价值都有人探讨挖掘特别是诗歌中的众多意象研究者无不提及见解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如“金柳”、“青荇”等对他们的阐释都能让人信服。但是其中有个意象研究者的阐释却让人感觉没有说透或者说没有说明白这个意象就是“云彩”。实际上如果我们对《再别康桥》细到每一词语、标点再进行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有些重要的点被忽略。而“云彩”这个意象和这些被忽略的点对于理解这首诗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有必要再说说。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一)没有说透的意象——“云彩”

  “云彩”这个意象是《再别康桥》中很重要的意象说不明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这首诗的理解。这么重要的意象当然研究者解读者都会涉及到但是查阅大部分有关这首诗的解读资料后总觉得有点看不懂理解不了。如苏教版教参在它的旁批中是这样批注的“‘云彩’是康桥的化身”这从何说起呢?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呢?作为教师又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呢?感觉很费劲。老师理解不了当然也就无法让学生去理解。查阅人教版教参竟没有找到关于“云彩”这个意象的阐释所以我们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老师的教案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而这些说法有的根本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如有的老师教学第一节时是这样设计的:

  (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能懂吗?这个老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品析“云彩”这个意象。

  还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更无法让学生欣赏到诗人选择“云彩”意象的别具匠心。而有些赏析文章在提到“云彩”这个意象时往往也是含含糊糊读来也就让人蒙蒙笼笼。如有篇文章这样说: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更有很多文章只是概括地说:“‘云彩’指代康桥的美好的一切事物。”或者“云彩是指一切在剑桥的感情他的不舍他的爱他的希望……”有的干脆说:“云彩指徐志摩留恋的一切”。这些说法我觉的还有点靠谱应该接近徐志摩的本意。但是这些说法要想让学生体验理解还需要再细化。

  我觉得“云彩”意象的选择确实显得空灵飘逸富有诗意怎么才能把这个意象选择的妙处说透呢?我认为首先要从“康桥”这个意象说起。康桥这一名称是徐志摩的独创。在诗里是指剑桥大学剑桥英文名是“cambridge”徐志摩用“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给了它一个含有中国典雅特色的名字——康桥。用一座桥来指代剑桥大学。

  诗里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又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呢?原因就是既然“康桥”不单指一座桥而是指代整个剑桥大学更主要的是指剑桥大学那许多美好的人、景物、美好的东西以及诗人在剑桥大学那许多美好的生活往事这些还可以用什么来指代呢?诗人想到了“云彩”用“云彩”指代整个剑桥大学更主要的是指剑桥大学那许多美好的人、美好景物、美好的东西以及诗人在剑桥大学那许多美好的生活往事。诗人选择“云彩”这个意象显得空灵飘逸如果直接用康桥就显得太实而缺乏诗意。同时“云彩”不仅色彩与整首诗的色彩吻合而且“彩”还和第四句的“来”押韵。

  (二)“青草更青处”作何解?

  大家都知道第四节是诗的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节提到了诗人在康桥的青春梦幻也写到了梦的破灭诗人在现实中的思想、事业、家庭生活都不是很如意。而在康桥求学时的那些理想追求和爱情都还在吗?诗人想到了要去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青草更青处”作何解?这个问题也往往为研究者和教学者所或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现在一般人通常理解为向真理、境界或理想更高的目标挺进。在诗中实际上没有这层意思诗中写在康河上荡舟去寻梦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想到康河两岸草色青青景色优美。“青草更青处”肯定是人迹罕至比较幽谧的地方。而在大学里这样的地方往往是男女情人幽会的地方诗人向这样的地方“漫溯”很明显是想去重温那往日的浪漫。而现实是诗人往日的情人正在嫁作他人妇家庭生活又非常不和谐所以诗人的伤心郁闷是可以想见的。所以诗人才会在“寻梦”后加上问号:“寻梦?撑一支长篙”这里诗人自问:要不要去寻呢?表明了诗人有些犹豫有点迟疑。

  (三)被忽略的“?”号

  “寻梦?撑一支长篙”这句诗中为什么用问号?翻阅众多资料都没有看到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当然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就忽略了这问题。这个问题很明显是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

  我认为诗人这里是自问表明诗人有点犹豫要不要去寻呢?因为梦很多而有很多梦现在看来有点让人伤感甚至让人伤心。特别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梦往日的浪漫约会多么让人回味无穷啊!可是现在呢?诗人离过婚家庭生活中和陆小曼的夫妻生活又很不美满而往日情人又正在嫁作他人妇(林薇茵和梁思成订婚)这多让人伤心要去寻吗?自寻烦恼所以诗人用问号自问表示怀疑犹豫。由此看来这个问号是不能被忽略的。因为它和诗中很多意思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能通向诗中另一些不为人知的情感秘密这个问号就是破解这些情感的密码。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再别康桥》的意象是指什么呢?

  抒情诗歌中情和景一般是不可分离的。这情和景相结合的心理画面就是意象。它是抒情诗歌的第一位构成要素是抒情诗歌的根基。对抒情诗歌的分析也应当从分析作品的意境入手。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生动鲜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尝试着从这部作品中作者独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独特的意境出发曲径探微抽丝剥茧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细腻感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内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按常理应该是先“来”然后才会“走”;作者为什么却先说“走”后才说“来”?为什么不说“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作品题目是“再别”抒情的立足点是“别”所以把“走”句放在了首位起强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作者“走”时的感情经过了重返母校的回味和酝酿比“来”时更深沉、更复杂、更醇厚所以更强调走。从语法上讲“正如”一词表明后一句是状语是前一句的附属部分是为前句做补充、修饰和比较的。 怎样理解“轻轻”?无论是“来”还是“走”都不愿打破康桥宁静温馨的气氛都期望稍稍压抑自己激动的心跳不愿让冲动的感情干扰领略康桥的心境。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别”即是告别。但是用“挥手”或“摆手”不是更准确吗?招手是召唤的动作而不是分别的体态。“招手”哪里是告别分明是召唤在召唤康桥在召唤康桥永远陪伴自己永远印入自己的身心;永远陪伴自己陪伴自己走遍海角天涯。既是告别康桥为何不是向康桥招手而是向“西天的云彩”招手?“西天的云彩”自然应该是康桥的象征。可为什么这样比喻?夕阳西下晚霞绚丽色彩斑斓五光十色。这迷人的意境实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自己此时此刻变幻摇曳的心情。为何用“西天”而不用西方或西边?“西天”一词在中国不仅表示方位而是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专有名词在佛教净土中象征着极神圣、极高尚的境界是让人的精神和灵魂依的归宿是人人都向往的极乐世界是天堂的代名词。而在作者的眼中和心中康桥就是最令人向往的高尚神圣的极乐世界。康桥就像西天一样是作者一生的精神和灵魂依的归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桥校园广阔花繁叶盛树林成荫作者为何偏偏钟情柳树? 此时作者心中一定是悠扬着一曲《折杨柳》只是分不出谁是主人谁是客辨不清康桥和作者谁更伤别离。而飘逸的纤细柳枝又多像新娘灵动的长发。嫩绿的柳色在绚烂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黄。这辉煌的色彩昭示着作者在康桥丰富的生活和珍贵的收获。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人们总是用“母校”一词来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学生时代的深沉留恋以及对师长的深情厚谊。而作者却独树一帜把校园比作“新娘”与“母校“相比更多了一份特别的恋情;康桥就是那位风姿飘逸、动人心弦的新娘;作者就是那情愫满怀、深情脉脉的新婚丈夫。“艳影”不仅指柳树在水中的倒影还象征新娘的倩影。作者兀立河边独依艳柳垂首追思。潺潺河水一去不返作者在康桥弥足珍贵的校园生活也像这一维的河水一去不返了。作者低垂着头不是在低头欣赏水中艳柳的倒影而是在深味母校的美丽在回忆过去美好的校园生活。康河的汩汩流水映射着夕阳的多彩光辉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亦真亦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仿佛历历涌现在眼前永远铭刻在作者的心中激荡着作者的人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涓涓的细流浸润着柔软的河泥。脉脉的浓情也同样浸润着作者对康桥柔情万种的内心。柔软的河泥象征的是作者对康桥细腻温柔的款款深情。那随波招摇的青荇摆动着摇曳的身形挥动着纤细的长臂仿佛是向作者招手和作者依依惜别更像是在挽留在召唤。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青荇本无情而是作者自有情;不是青荇重情义而是作者伤别离;不是青荇挽留而是作者舍不得离开。青荇普普通通而又生机勃勃。它象征着作者对康桥那满腔平凡而又热忱的赤子之情。“油油”的青荇青得发亮青得灿烂简直青得逼人的眼。那象征的就是作者内心燃烧着的扑面而来的炽热情怀。多想作一条轻柔的水草这样就能永远生活在康河多情的水波中就能永远生活在康桥瑰丽的夕照下。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清澈见底、晶莹透明的幽幽潭水在作者眼中却成了五彩缤纷、绚烂瑰丽的彩虹。一潭清水怎么会成为天上的虹呢?清泉和彩虹这两个意象从形象上看并没有相似之处。然而从作者内心感情来看二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澈的潭水象征作者当年在剑桥的校园生活。看起来清纯甚至可能有些单调就如一潭深水波澜不惊水波不兴。但是只有作者才会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沉厚重和丰富多彩。单调平凡的求学生活给作者带来丰厚的收获蕴含着五彩斑斓的、像雨后彩虹般绚烂多姿的内容和意义。沉淀是指落在了最深处。“彩虹似的梦”象征作者回忆中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梦幻般美好的回忆永远铭记在作者的心中落在作者精神的最深处落在作者感情的最深处沉淀在作者灵魂的最深处。揉碎字面意义是指揉捏至细碎。这里是指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生活。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作者都没有忘记;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都在品味都在咀嚼。这些宝贵的回忆一步步清晰起来一件件连贯起来仿佛随着水波的起伏随着浮藻的荡漾逐渐又展现在作者的眼前。不是水波在起伏不是浮藻在荡漾那简直就是作者内心在荡漾感情在起伏使作者激动起来了。是啊重回康桥再临母校面对依旧多情的康河面对依旧妩媚的垂柳作者就像新婚的丈夫环视着久别的故居端详着久别的新娘心潮该是多么的激荡。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是疑问句设问句还是反问句?疑问是有问有答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无疑而问毋需回答看来应该是反问句。从感情的角度来看作者沉湎于回忆往事陶醉于寻觅昨日恍惚于今昔的界限。眼前是现实中熟悉的艳柳、浮藻和璀璨波光脑海中是逝去的青春、往事和逝水流年恍如回到从前而无法自拔无法返回到现在仿佛就成了“沉醉不知归路”。这是在梦中还是在醒中?我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自我反问一句用来惊醒自己――醒来!过去的已永远过去了!那弥足珍贵的康桥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溯”本指逆流而上;“漫”随意安闲之意体现轻松自在。逆流而上逆水而行为何会轻松安闲从字面上讲不好理解吧?其实这里的“溯”不是真的逆水行舟而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在思想上从现实返回到往昔在感情上从如今追溯到当年是在人生经历的长河里从下游回溯到上游。对过去美好珍贵的求学生活的回忆当然是轻松愉快的精神之旅 “漫”字正可以用来体现情感上的安逸闲适。看来这文字表面上的矛盾在内在的感情线索中是一致的。“青草”的绿色是平凡又生机勃勃的色彩在这里象征作者对母校朴素而又强烈的感情。“更青处”是指作者内心对母校更强烈的感情。抚今忆昔今昔连贯更炽热的情感自然从作者灵魂的深处不由得喷薄而出。苍穹宁静星汉灿烂斑斓的星辉幻化成多彩的生活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烘托出满腔的喜悦和柔情。无形的星辉却被作者灵动的妙笔勾勒成了有形的满船这回忆这氛围这情感是多么的真切空灵!难怪人们情不自禁地要引吭放歌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个“但”字感情突转陡变使人的心不由得一悸。是啊作者就要远离康桥而去了康桥的夜景就要离作者而去了。作者沉默了欢叫的夏虫也沉默了整个康桥都沉默了。在这浓重、沉重乃至凝重的夜色中唯有那喑哑呜咽的笙箫之音在沉寂的夜空中萦回。悠长的音符如丝如缕划过沉默的柳梢掠过沉默的康河绕过沉默的榆荫点过沉默的浮藻弥散在康桥的星空沉淀在作者的心底铭刻在诗人的魂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得不走了。诗歌第一节用的是“轻轻”最后一节为什么换成了“悄悄”?轻轻指脚步轻;悄悄既指脚步轻还指闭口缄言它比轻轻更安静更沉重。那是因为离别之际的心情肯定比重返之际的心情要沉重。作者只是挥了挥衣袖为什么不挥手就像首节中所做的那样?诗人有意识地掩藏了“手”就是为了和下一句中“不带走一片云彩” 相互照应。什么都不要拿走啊那就太自私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啊那就太薄情了。还是让康桥的彩云永远灿烂吧永远灿烂在作者的心中!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只要我们通过运用谢冕先生所倡导的“想、泡、猜”的方法分析意境揣摩感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就可以领悟到作品的深厚内涵体会到作者淋漓尽致的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