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

正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文(一)

  黄帝内经素问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月耑)(疒[娟-女]);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泽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故炙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故导引按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曰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曰不已治以草苏草菱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曰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精孤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何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荃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腑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心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天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腧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腧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剌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腧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剌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风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檄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圜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讲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个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博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益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盷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则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涩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踈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尽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乏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伏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散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哭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散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时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踈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刚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天不泽渭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至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为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白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疾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腧。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腧。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取之下腧。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腧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腧。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瘐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疵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小足。

  欲知背腧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腧也。复下一度心之腧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腧也右角脾之腧也。复下一度肾之腧也。是谓五脏之腧炙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炙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未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曰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曰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歧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人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大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甚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锥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腑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框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游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腧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腧。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腧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腧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癎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似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踈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踈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腑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阳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已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之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能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能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否?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敌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慄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慄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阴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而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腑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腑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腑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人邪气人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腑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人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腑腠理乃发发则邪气人人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腑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腑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腑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腑也。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伤秋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慄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人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刺疟篇第三十六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喝喝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大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腧用中针傍五脏腧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炙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腧用五脏腧、背腧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专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痠疫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腧之血者。〓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麇。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日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衊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

  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肤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歧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腧;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灵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揣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腧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腧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人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瘼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人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痈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一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为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绝骨之后。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悗傈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人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人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各人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腑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墯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始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含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墯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腧风寒湿气中其腧而食饮应之循腧而人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腧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歧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腧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厥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子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慄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于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人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地;《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育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腧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胜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肝脉鹜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游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暗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腧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脉解篇第四十九

  太阳所谓肿腰椎痛者正月太阳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椎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人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永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无所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搏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厥阴所谓癫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癫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

  所谓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颓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刺要论篇第五十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虐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然不去矣。

  背腧篇第五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卫气篇第五十二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处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一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上下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顽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论痛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螨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日: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

  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天年篇第五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循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檐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天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逆顺篇第五十五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五味篇第五十六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人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人。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水胀第五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尪尪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窗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贼风篇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稽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曰:善。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 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日上工。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三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下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日:胭肉坚皮满者肥。胭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玉版篇第六十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土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著之竹帛能使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黄帝曰:愿闻逆顺。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肿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胀四未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内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五禁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乖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腘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动输篇第六十二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颇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人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人内踝之后。人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人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经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五味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则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人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于而善渴。血脉中中焦之道也故咸人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人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傈心何也?少俞曰:甘人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慄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闻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括括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薴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焮焮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官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官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钛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商之人比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小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曰: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上下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再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上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口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手少阳下。大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桎羽与众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宫与大宫调右足阳明下。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钛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钛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

  上徵与右徵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阳脏心色赤味苦时夏。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脏肾色黑味咸时冬。上官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脏肺色白味辛时秋。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脏肝色青味酸时春。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右角、钛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钛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腧在腧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池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腧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浃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人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腧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行针篇第六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熵熵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一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人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上膈篇第六十八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啐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管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无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人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忧恚无言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桑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间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寒热篇第七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邪客第七十一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慄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不得人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大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声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萤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扦皮严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人?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雍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膈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人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异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气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曰:扦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通天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了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日: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日:太阴之人其状黔〓〓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胭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脏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颐颐然愉愉然〓〓然豆豆然众人皆日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官能篇第七十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腧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有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人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畜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泱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悦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齿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办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矇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矇者刺腑腧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腧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写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矇余不得其意。夫发矇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腧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矇耳尚疾于发矇也。黄帝曰:善。愿卒闻之。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五曰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曰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腧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或之于其天腑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敖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黄帝曰:官针奈何?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亥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引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之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己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抟于骨则为骨痹;抟于筋则为筋挛;抟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抟于肉与卫气相抟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抟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抟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卫气行篇第七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人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当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乏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昐昐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生占贵贱。因视风所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雨湿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实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九针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悟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锐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员利针取法于嫠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已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于之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形。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人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国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岁露论篇第七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腑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腑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腑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腑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畜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腑腠理乃发发则邪人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腑奈何?岐伯曰:风腑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腑也。

  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曰:善。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曰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日三实。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然此一夫之论也。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尽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人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死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此所谓候岁之风〓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巳不暑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大惑论篇第八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盘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眩率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阻。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脐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盛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悟。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膲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痈疽篇第八十一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虚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日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日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