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考点梳理

正文:

《孙权劝学》考点梳理

《孙权劝学》考点梳理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考点梳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制的借鉴。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⑵文学常识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五、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六、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七、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八、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扩展资料: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五)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史料整理改写而成的文章。

  (六)鉴赏

  文学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艺术特色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