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故园情结

正文: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故园情结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故园情结

  梁实秋生于乱世长于乱世。他原名治华祖籍河北沙河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1915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先后就学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回国由于战乱梁实秋四处奔走从北平到青岛从青岛到广州从广州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北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1948年梁实秋从北平移居台湾。二女一子只有小女儿梁文蔷随他入台大女儿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留在大陆。梁实秋到台湾后一去就是三十年一直没有再回过大陆。山川阻隔骨肉分离飘泊羁旅因此在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里浓烈的故园之思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思乡和念旧是梁实秋散文情感的主旋律。他的这份乡愁到了晚年越是热烈因思乡心切他一会儿想喝北京的豆汁儿一会儿又想吃故乡的栗子可由于两岸未实行三通这些均成泡影。梁实秋几乎有半数的散文小品都是念旧之作他的好友、旧交、文坛故人、亡妻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就形成了梁实秋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

  “过年时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心情?”晚年的梁实秋是一个典型的漂泊无依的老人得了严重的“思乡病”。对故园强烈的思念使得梁实秋提笔写下了大量的带有浓郁思乡情结的文章《雅舍谈吃》即是代表。《雅舍谈吃》所写的都是作者 30 多年前足迹所至的大陆生活即北平、上海、青岛、武汉、重庆和广州等地当年的美食尤其是对于北平四时八节的`饮食风尚名楼饭庄的佳肴名厨街头巷尾的零食小吃不断流露出赞赏之情寄托着对故土家乡的眷恋和向往。作者曾说:“偶因怀乡谈美食以寄兴。”道出了写作的真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借一饮一啄品味久历人生回首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著文谈吃以遣怀寄兴来过瘾作一番回乡的梦和精神漫游。

  梁实秋生长在北京凡是与北京有关系的他讲起来无不如数家珍且充满了一脉深情。他对北京的名吃、风味了如指掌。在描写京城美味中有全聚德、便宜坊烤鸭;正阳楼、烤肉宛的烤羊肉;致美斋的锅烧鸡、煎馄饨、爆双脆;东兴楼的芙蓉鸡片、乌鱼线等等。在谈到这些名吃时他经常是旁征博引用一些古诗文的名句来佐证名菜的美妙。对北京小吃从“豌豆黄”“热芸豆”“铁蚕豆”到“爬糕”“油炸花生仁”等等他均能一一说出它们的制作方法味道特点。还有许多因历史沿革的关系原义已经失去的街道名称他也记忆犹新。例如“肉市”已不卖肉“米市胡同”已不卖米“鹁鸽市”已无鹁鸽等等。足以看出梁实秋对自己的故乡有多么熟悉而在这种娓娓细语中又透露出多少的亲切。“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悠然而生一句话说到家他太热爱自己的故乡了!

  《雅舍谈吃》是真正的“意在吃外”或者说在“吃”中隐现着一股浓郁的乡愁透露其思念故土的文化情怀。如《火腿》分述三个片断性的回忆:一是在上海吃火腿鲜明似火的瘦肉依稀透明的肥肉“至今思之犹有余香。”具体地描写了火腿的色、香、味。而色越鲜味越浓越想吃又吃不到思乡之情就越浓。二是回忆在民国十五年冬在南京与友人共享的情景。而今与友人天涯各一方何时才能相见呀思乡的心情变得惆怅起来。由吃火腿想到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种无可奈何的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愁跃然纸上。三是忆抗战时与张道藩在重庆留春坞吃的那顿火腿。吃火腿的地点由上海转到南京由南京吃到重庆。接着来到了台湾偶得一只真的金华火腿去切割时老板的举止言谈把文章推向了高潮。当老板把火腿劈成两截时他惊叫道:“这是道地的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离乡有年火腿勾起了他故土的情怀。细细地品着来自内地的火腿“言外之意”是他心中不解的思乡情结浓烈、回荡。

  1987年梁实秋先生故去家人把他的墓碑面向隔海相望的大陆大概就是为了使这位文坛耋宿能在九泉之下遥望魂牵梦萦的故乡吧!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