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0篇)

正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

  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

  ⑴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4

  清平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注释

  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的花的春的宵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宵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就。全词宵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来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来。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来。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来觉到多宵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来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来宵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来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人。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的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的之宵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宵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来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宵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来慨。全词融宵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宵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译文

  春天来临南楼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春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也依次绽放。刚下过小雨仍有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思绪飘远。

  不要总是依靠在阑干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注释

  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赏析: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6

  酬刘柴桑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译文及注释:

  作者:孟二冬

  译文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

  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

  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注释

  (1)酬:以诗文相赠答。

  (2)穷居:偏僻的住处。人用:指人事应酬。用:为。四运:四时运行。周:周而复始循环。

  (3)空:此字诸本多有不同或作“门”或作“桐”或作“阎”或作“檐”今从焦本。

  (4)牖(yǒu 有):或作“墉”今从和陶本、焦本。牖:窗户。葵:冬葵一种蔬菜。穟:同“穗”。畴:田地。

  (5)不:同“否”。(6)室:指妻子。登:通“得”。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与《和刘柴桑》诗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诗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诗作于秋天。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7

  潼关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清代·谭嗣同《潼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赏析

  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明求冲破约分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分”“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打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中国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9

  雁儿落过得胜令·寻致争不致争

  朝代:元代

  作者:高克礼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译文

  该争辩的却不争辩已经说定的就要言而有信。要论至诚我最至诚不要你薄幸无情还有谁薄幸无情。难道不知道举头三尺就有神明忘恩负义的都会担当罪名。海神庙的故事可以凭证。像王魁负桂英。想当初他曾经在神前海誓山盟后来他负情终于未能在女人手中逃却生命自杀身亡的桂英女最终处死了这个年少书生。

  注释

  雁儿落过得胜令:双调带过曲。又名《鸿门凯歌》。

  致争:争气。

  当罪名:担罪名承当罪责。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

  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⑶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⑷霜条:经霜的树枝条。

  ⑸旧时飞絮:化用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九:“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⑹晚来:夜晚来临之际。

  ⑺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

  ⑻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柳氏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⑼春日酿成秋日雨:指当年几社名流与柳氏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零秋雨的预兆。

  ⑽畴昔:过去以前。

  ⑾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

  ⑿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句意。

  ⒀忆从前:“忆”回忆。此为回忆从前那些相恋的时光。

  ⒁眉儿愁苦:陆游《钗头凤》:“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表现词人怀念恋人柔肠寸断的心绪。

  ⒂梅魂:化用苏轼《复出东门诗》:“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⒃伊:彼他或她。

  赏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咏寒柳》中的柳具有独立自主的自由心性与主体意识不依附于某个实体虽慨叹凄凉的境遇却没有失去自我的主体意识期望与梅魂平等地对话。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为柳重塑了刚毅的品格而这种刚性气质则是来自于诗人主体的独立人格意识与自由心性。

  上阕明写柳而暗写人生的遭际。“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南浦”一词缘于江淹的《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中国人喜聚不喜散对于送别总是很敏感的分别总会令人为之愁肠百转泪湿衫袖。此词开头便把地点定在这样一个令人的情绪易较为之伤感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地点又是一个这样的秋日的黄昏残阳西挂满目凄凉伴随着泠泠的寒风。

  “更吹起霜条孤影。”一个“孤”字更为这凄凉的环境平添一丝的无助、孤独。起语全用冷色调的词刻画了一个凄凉暗淡之境写尽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独、无奈的心境。“还记得旧时飞絮”一句把时间由现在推向过去现今的生活是孤独、无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旧时飞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词人在这里用了“柳絮”这一意象“柳絮”无根无蒂任风吹落随意飘荡多令人产生怜悯之情因咏《燕台诗》而痴恋其人。又燕台曾是当年燕昭王招揽贤士的黄金台。此处的用典言约而意丰它既暗含了词人与陈子龙通过诗词唱和结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诗酒集会度过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时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

  词人在上阕的最后用“尚有燕台佳句”结尾是因为这段生活曾给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仍不禁泪流涔涔。词的下阕主要是借回忆过去来写对爱情的固贞执守。换头处词人用“春日酿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结句又为下面的忆旧展开了铺垫。与陈子龙的短暂的相识、相恋给诗人暗淡的生活带来些许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但这短暂的欢娱却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写尽了人生的变故。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词人想过去痛惜今日写尽相思之苦“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画舸本是欢情之物但即使拥有了它自己依旧是先前的那个自己或许更多了一点孤独、寂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了情人的陪伴。“一点东风”这里暗指陈子龙没有了他致使词人一生“眉儿愁苦”“虽知己而必别”互为知己的爱人却注定无法终生厮守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怅惘之事。

  下阕词人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结句这里是借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的故事来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同时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势力进行的坚强的反抗但同时也对未来带有些许的幻想与渴望。《紫钗记》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爱上了诗人李益两位有情人几经困难落幕前终于在长时别离后团圆此时的他们赠诗唱和句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别是把自己和情人设想为剧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团圆到那时“与伊深怜低语”。通过词的下阕可以看出柳如是对爱情是忠贞的、执着的她对陈子龙是有着刻骨铭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词“浓纤婉丽极哀艳之情”她以一个女子的细腻的感触来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故而真切感人她让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在困境中她对爱情的固贞、执守和对命运的不屈从。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