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正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习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习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伐( )间( )鄙( )安( )偏( )专( )

  加( )信( )孚( )福( )忠( )属( )

  驰( )逐( )克( )盈( )靡( )故( )

  以( )之( )

  牺牲( )狱( )可以( )鼓( )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学生发问)。

  三、再读感悟:

  1、大敌当前平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读史明智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 小结反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 轼(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 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小结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 曹刿请见;2。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1。跟随 战则请从;2。服从 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 何以战;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2。助词 的 小大之狱

  3。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二、 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 “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 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 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 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①为共乘一车“乘”读;②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

  课文从“乘”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主要过程: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 安 加 信 孚 狱 绩 轼 焉 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第一自然段: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

  2、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

  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1、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

  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1)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

  (2)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

  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1)导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毛主席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

  (2)讨论几个问题

  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