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正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通篇都围绕着一个“月”字是唐诗中最早出现的咏月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供大家欣赏。

  《春江花月夜》赏析(一)

  传统意义的《春江花月夜》指的是陈隋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创世间拟作甚多但张若虚的最负盛名堪称绝调。张若虚是初唐晚期的重要诗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与贺知章、张旭、鲍融并称“吴中四士”。在《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使诗人赢得了“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其声望直追《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并与陈子昂一起引领着诗歌创作的主流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气息。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生活气息浓郁跨越了宫体诗题材狭窄的小圈子;语言清新音调婉转韵味无穷洗净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但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多要件中至关重要的是这首诗的意境。

  诗贵意境。一首诗具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韵律是不够的如果意象枯涩意境平庸那么那些美的东西不过是破碎的残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总貌和气势。紧接着诗人极力状写春江花月夜的静谧美:滟滟的'江波皎皎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梦的沙汀……这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展示了大自然明丽纯美的景色。但诗人没有不加节制地尽兴铺陈而是以“皎皎空中孤月轮”为写景作结。句中着一“孤”字渗透进淡淡的惆怅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推出。这两个问句是全诗的关眼打开了由景入情、入理的通道凝聚着沉重的沧桑之感是诗人的历史性慨叹为下文点化出一片哀怨无边的诗境。在绝妙的转换之后诗人切入“春江花月夜”的传统内容——抒离愁、诉闺怨用疏朗的笔致、丰腴的辞采、醇厚的情味将自然之景思妇之怨、诗人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牵引读者的思绪疏离世俗的空间进入一个空灵美妙的清纯世界。更可贵的是诗人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交织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透过许多富有哲理、蕴含着美的遐思的诗句读者仿佛洞穿了厚重的历史云烟看到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诗人就是这样把内心感受和外在世界熔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感应、空灵之美与殷实之美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诗人笔下澄澈空明的“春江花月夜”不是子虚乌有的世外桃源不是空穴来风的化外之邦而是现实世界中一道凄美的风景是诗人为典型的生活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正因为这样当年张若虚凭着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正因为这样一首完美的《春江花月夜》历经大浪的淘洗而积淀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华文明永恒的经典。

  《春江花月夜》赏析(二)

  逐句分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