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4篇

相关阅读:汽车销售工作计划 >>>进入阅读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汽车销售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进入阅读

正文: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4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1

  当意识到自己要开始读书时似乎已经过了三分之一的暑假休整了一个学期以来身心的疲累当我翻开书本突然发现阅读需要一些挑战那是一种凝神静气的修炼尤其是处在假期闲散的生活中要抵御外界这样那样的诱惑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浮躁有些需要用意志力去坚持!于是又去常州图书馆办了卡借了书以此来约束自己的。很怀念以前的自己家中的藏书会一遍去读看完电影会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落于笔端形成很感动自己的“诗集”。如今的自己似乎少了几分阅读的情怀所以我告诫自己要找回快要失落的阅读情怀!

  于是《咬文嚼字》吸引了我文章短小精悍历数汉字的精妙与文化述说规范汉语言文字的趣事解释一个个新词的来源与蕴含的意义。虽然有些咀嚼似乎牵强但是从中能感受到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论是古语还是新词都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咀嚼一番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汉语言修养还能成为将来教学中的抓手。

  自己是一个不喜欢散文的人总觉得读散文的人过于文艺有些散文表达晦涩有些“无病呻吟”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更喜欢小说因为小说有动人的情节文字也平白些。但是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那样一个忧郁颓废却又似乎充满着对生命所有激情的作者所感动与震撼因为是在手机上下载的电子书不知道书大概有多厚当我读完时竟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个阅读的夜晚静悄悄的我在这样的夜晚遨游于文字中得文会意。

  “为什么会死?又要怎样去活?”

  这个残疾的作家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人生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像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对于史铁生来说我觉得不是。因为茂盛的青春止步于截瘫花样的年华遭到摧残谈什么梦想还有实现的可能吗?“身残志坚”说上去容易要真正做到那需要多么坚强的勇气。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剩下的事情自然是怎样活了。

  他曾经活在逃避中——地坛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地是在他人生出现大的挫折心灵遭受极度痛苦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之时他来到了地坛似乎这地坛就是专为等他。穿越时间的隧道来倾听他这样一个人的心声的。在这儿他获得了很多启示。他从地坛的苍老斑驳中读出的是一种沧桑、一种悠远的'历史情怀。可以说此时的地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迹而是作者心灵的栖息地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到的一个精神寄托所也是他逃避生活逃避人生的最好的场所。

  他活在地坛周围苍劲的景致与生命价值的叩问中——“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塌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的玉砌雕栏”是的这些曾经是那么华美那么精致的东西在时间的剥蚀下已经香消玉殒风光不再。而那颗古老的树木尽管默默无闻自在生长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的生长着而且现在愈见苍幽;还有那些荒景野草尽管很不起眼但是他们也自有自己的乐趣在那儿茂盛的自在。这就是生命的本真状态!

  那些人造的繁荣经不住时间的侵蚀生命的绚烂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默默如小草、如老树把根扎在地下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就是生命吧。看看那些地上的小虫那些微贱的生命一样有着他们生存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他们并没有因为着而放弃生命。所有这一切都会使作者想到了他自己。是的我虽然残疾了生命可能没有那些雕栏般绚丽一时没有琉璃般炫耀的朱红我只能像那些微贱的小草、小虫默默无闻的生存着。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我的人生更有意义作为一个生命体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必要再想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必要再为生与死来浪费时间活着而且活下去这就是摆在我面前的道路。时间会冲刷掉一切虚浮的东西只有那些真实的东西那些脚踏实地的东西才具有很久的生命力。

  如果说地坛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本质的认识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那么母亲和地坛周围的人们让他坚定了让自己的生命发光的信心。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2

  早闻史铁生先生《我与地坛》一书一直没能有机会看看这个寒假通篇读完的竟也只有这册书了。

  先生文章中出现过多次地坛的描述春夏秋冬得意失落好似地坛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想我是敬慕这种人的在世间能找到这样一处静心的林子能坦然道出:不再是我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样的句子。

  先生文风婉转静寂带着通世的透彻。

  其中有一句话我抄过很多很多遍。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的离开它

  我会怎样想念它

  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

  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世人多爱倾诉相思之情恨不得日日为此丢魂夜夜为此洗面才算相思入骨。

  哪怕有一夜没能午夜回魂都好似感情不够浓烈。

  然而真正浓郁深沉的思念是道不明说不清容不得半分矫情做不到频频回首的.。

  原谅我才疏学浅

  我能想到这般描写思念不敢入梦的。

  唯史铁生这句

  和元稹的“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3

  最近读完了《我与地坛》我对母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一句话让我的感触很深。小时候写母爱的作文无非就是大风大雨时母亲送我去医院就是吵架之后的一杯温牛奶或是淋湿之后母亲为我熬的一碗姜汤。可是现在我对母爱的理解不同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我永远无法发觉的。饿常常与母亲吵架吵完架又坐在一旁一言不发我当时并不知道那时母亲的心会是怎样想至少我不曾理解母亲看着我难过她也难过的这一种状态。冬天的晚上我喜欢踢被子母亲每每母亲快睡熟了可却又担心我不厌其烦地起床帮我盖被子;洗衣机坏了她怕我没有衣服换在大冬天的晚上用手帮我洗衣服她的手经常冻的通红却没有抱怨一句。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失去了双腿”的儿子她总是期待自己的儿子幸福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种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只有天下母亲才能明白的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母亲却不在了。

  相比于史铁生却觉得自己比他要幸福得多至少当自己取得成功时台下有人为自己鼓掌至少当自己失败时会有人为自己不断打气至少当自己生气时会有人与自己吵架至少当天冷的时候会有一个人晚上帮自己盖被子可是当这一切都不在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叫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只是不易发现罢了。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4

  还记得那个在自己最恣肆的年华失去了奔跑自由的人吗?还是记得那个品尝了与亲人生离死别发誓要好好活的人吗?还记得那个聆听到“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空旷的啄木声”的地坛吗?他如同地坛一般的平实而厚重他的生命仿佛镌刻在了这里在这一场文学的大雾中耽迷数十年而不知其返。

  他就是史铁生。读时觉得《我与地坛》便只能是属于他的地坛像是他生命的载体。他“走”进地坛找回了那个新生的自己。他无法如正常人生活他曾自嘲自己“被种在床上”。这看似是一句调侃却充满了万般磨难几十年如一日的病痛早已融入他的灵魂在无法获得自由、忍受病痛的岁月里他将生活写成了诗。当史铁生坐于地坛的某个角落时思考的是我们常人所触及不到的生命的终极意义。他的身体虽然被束缚但他的灵魂却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深处。地坛因他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那里他与老夫妇、长跑的青年、唱歌的青年相遇我们看来是过客但却在他漫漫长夜时给他以慰藉。

  史铁生曾想给自己设计一个“好运”的来世可若一生平安顺遂没有坎坷与磨难没有痛苦和无奈便是“好运”了吗?那只是平庸罢了。于是加入些小小的挫折、小小的伤痛享受打败苦难的快乐与喜悦。可不论怎样要弯弯绕绕总有一个问题无法避免的问题——死亡。在面对死亡时史铁生给出了一个精妙绝伦的答案那便是关注过程而非目的!他这样写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一个好的人生根本不在于你有多少好运也不在于你打败了多少困难与挫折。一个好的人生就是不管上帝给你什么你都全盘接住然后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读到这里我与史铁生一同热血沸腾我相信史铁生已然不需要等到来世才能过一个令人羡艳的美好人生了他的眼和心都触及到了更为渺远苍茫之地。他在艰难竭蹶中去寻觅每一个遥不可及的瞬间他的思绪在不断地向前奔跑虽然带着些许伤痛虽然脚步并不那么轻盈虽然有泪水相伴但以心为马恣情快意这样的史铁生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在文字中徜徉会有一股力量汇于你的骨络血脉这股力量来自于文字却又远高于文字。这股力量是在挣扎中成长在踌躇中顿悟;这股力量是在痛苦中奋进在挫折中萌生;这股力量是在嘈杂的世间感受生命的质地保持本心去珍惜每一个独特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5

  那是一节语文课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当我第一时间看完这本书后心中不由得万分感慨这书真是不一样啊!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21岁时双腿瘫痪在人最有活力的时候患了严重的肾病。他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别人劝他去拜佛去算卦他不去;但他又是一个“信命”的人。因为他的观点是:一个人只有一条“命中注定”的路。不过他“信命”不代表不会和命运抵抗。在几次悲观地欲自杀而未果后他总算觉悟道:无差别不世界。随后在一身重病下写出了《我与地坛》这本记录了他整个辛酸生活的巨著。

  《我与地坛》中讲述了作者在双腿残废下又找不到工作与去路两重绝望之际“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散文集的.十几年里就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作者从这沧桑古老的园子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

  我把史铁生和自己比较了一下只是一下就放弃了。因为越看云与泥的差距就越远。史铁生在生命本该最精彩的时候重病缠身最后仍不放弃希望我在生活中只要碰到一点小困难就退缩;史铁生双腿残疾仍然坚持写作我呢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史铁生在困境中能够自悟出人生哲理自我安慰而我只会愈来愈消极事情搞砸了就怨这怨那。

  从今以后我要学习史铁生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并“破后而立”的精神懂得不被世上的“不公平”所困惑、影响并且能够在逆境中寻求机遇冲出困境。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6

  喜欢史先生是在20xx年无意中看了一篇文章叫做《合欢树》

  第一次看完这篇文章我落泪了~很多年没有这样了因为一篇文章而落泪

  是我深深的被作者细腻的情感所侵染触动。。。母亲的爱自己的伤遗失的美追忆的悔。。。

  当时看完这篇文章我就暗暗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去拜访史铁生老师因为他在北京我知道。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想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做什么

  可是也很多时候还没等我们做也许上天就不会再给我们任何机会

  也许这就是人生。

  像一叶扁舟我们向前航行着目标明确我们风中逆流着狂风摇曳

  像一个海上的灯烛泯灭明亮。闪烁若现。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得知了一则消息史先生过逝是在北京晚报上面看到的这则消息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当时看完以后心中猛然有

  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一个进行过心灵交流的人一个和他产生过共鸣的人一个未了的心愿拜访未遂不会再有任何机会。

  是的史先生 走了正如他曾无数次的感慨生为何?死为何?曾几何时因为残弱的身体迷茫、彷徨曾几何时他在这个园子里独自假想曾几何时母亲担心他寻死想让他宅家却又不敢曾几何时他摇着轮椅不言而别母亲担心他却明知故作当身残那一刻他是想到死在死神面前做过无数次的挣扎。然而最终他还是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他用笔用灵魂走出了一条用腿无法走出的路。。。

  直到这次他圆梦了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他几十年前的心灵的解脱。史先生走了无憾因为他的作品他的灵魂深深的感动着我们。

  至少他思考过他努力过他超越过。

  离职之时总监的一本书竟令自己思绪纷飞这篇日志对于史铁生老师的心声去年就想写一直未提笔今天终于了愿。

  静心安上。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7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欢树》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一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作者常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深爱着地坛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8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剩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明白自我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并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感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应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我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我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我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仅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期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期望母亲还活着用自我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可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

  可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

  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比较使感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可是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主角。然而扮演何种主角“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世“有时候是简便欢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杯具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杯具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杯具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应对它并且给自我生的勇气给自我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9

  母亲多么神圣的词语她是多么的伟大!而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中母亲那坚韧而无声的爱使作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写作的意义更使他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因而能坚强地活下去!

  这是一篇既抒情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句句情真意切令人不禁潸然落泪。文中讲述了在“我”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本该闯荡四方的岁月“我”却坐在了轮椅上。于是“我”经常烦燥不安地摇着轮椅去地坛只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可是年少的“我”却忽略了母亲的感受儿子失去了双腿母亲的难过是加倍的。后来的“我”才知道在“我”去地坛的时候母亲是如此的坐卧难宁、心神不安。有一次“我”和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时问了他最初的写作动机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当时听后决定也开始写作在“我”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年以后“我”在地坛读书时突然意识到这园子不仅有“我”的车辙印还有母亲的脚印!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大二十岁上忽然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化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每读到这段话总令我感动不已不由地想起了我的母亲。

  那年我八岁我因患了严重的肺炎而住院母亲不分昼夜地守护着我。我在迷迷糊糊中总能感觉到母亲温暖的手摸着我的额头听到母亲低声的安慰她如同史铁生的母亲一般情愿生病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我想那段日子母亲内心的痛楚也是加倍的吧我的母亲也是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作者当年那不懂事的行为也深深烙在我的`脑海“曾有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的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她的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到她缓缓离去的背影。”当作者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后悔自己一次次地假装没看见母亲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为什么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为什么总在真正顿悟一切的时候却来不及补救。我想我不会像作者那样一直错过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珍惜这份爱!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我与地坛》中的伟大母爱极其强烈的震撼了我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圣洁、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吧!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10

  记得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大意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如果一个人在身体上有比别人更大的缺陷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我想史铁生就是一个有着特殊芬芳的苹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在他最低迷的岁月里地坛这个荒芜的古园成为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在人生巨大的挫折面前有些人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而史铁生在长久的思考过死亡这个问题之后选择了勇敢的面对。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种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回想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当属“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我们都是由母亲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身在她们给的爱其中时不见得会真切的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是一句货真价实的写实。史铁生也是在等到母亲去世后才懂得那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无私的爱。而这些心情都不是当时那个一心躲在地坛中想要逃避世界的儿子所能体会到的。这位伟大而痛苦的母亲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在面对一个自己几近疯狂几近崩溃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人世间最大的无奈就在于你最想做的的事情是当初自己最不屑一顾的事情。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知道儿子不再封闭自己不再怨恨世界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但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连在一起体现的是她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快;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的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勇气与执着。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11

  引:刘老师推荐我读《我与地坛》。我很幸运地在世界读书日未到之时很纯净地读完一遍又一遍。他说告别最亲的人是人生一关。经历这个过程人才真正长大。不破生死观人生很痛苦。于是一边修复一边安之若素。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一种空间让自己与心灵对话隐喻着不羁的灵魂与向死而生的觉醒。这样的散文很魔性地在某个时刻抓住你洋葱一般剥开你的心。生活中的灰让心荒芜;人生中的'善又让心不曾衰败。

  人在疼痛的时候会生发很多呐喊或者尖叫为的是缓解恐惧和感觉让疼不那么疼。可是也有时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来表达那种痛楚。疼痛甚至是难于疼痛的只有你又被疼痛刺痛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疼痛然后不疼。想起妈妈对史老的喃喃自语:“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没头没脑的悲伤。你有多少贪恋母爱的回忆她就曾有过多少胜于你难过的哀伤。追思无益。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沉浸的痛苦是最痛最苦的哀伤。强化着苦和痛找不到灵魂行走的方式。更迭的记忆是忧伤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刺痛又不断刺痛记忆让忧伤在不断的放弃中修复、抚平和重生。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人生经历中有一大部分称之为阅历的话我想贯穿人经历的最认真的就是这句话。时间教学会人成长和沉积也教会人取舍和选择更教会人如何做一个认真的人。经常有人说:我们至少要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我却认真地跟同事说跟朋友说:读后感以后不要轻易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要求太高了。如果想说就说尽量少给别人惹麻烦。到了这个年纪不再抬杠;若是到了花甲之年不光这句话我想很多话我都不敢说了。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了我牙牙学语最终教会我恭默守静。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而已。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12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当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这行深蓝色细若蚊足的字时仿佛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简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真切。于是我轻轻翻开带着那句话给我的亲切感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史铁生他失去了他的双腿。这惨痛的事实让他“曾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于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观察去深思去体味人生去寻找希望……在地坛中看一对老夫妇走在夕阳的余晖下听那热血的青年永不间断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栾树下听长跑运动员坎坷曲折的人生……园中的这些人和这些事创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给予了史铁生无限的感动和鼓励唤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坚定地向前。

  在史铁生他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永远扮演着执灯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亲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让我感叹于默默的、无私的母爱它永远像涓涓细流想隐于丛中却着实躺在了我的心间。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母亲。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书包摔在床上对于开门后的一声问候只是转身后留下的背影。“妈能不能给我接到下学期的书啊。”带着生硬的语气却是说着恳求的话。“语、数、英、物、化都要么?”她却还是温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转头“嗯”了一声。“我去问问吧。”

  第二天当我拔开锁孔中的钥匙就十分惊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叠书。虽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层次不齐卷起的书角但是我却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抱在怀中视之为珍宝。开门静坐台灯的微黄色的光照着老旧的书页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亲为了这几本书而奔波了身影:她走过一级级的楼梯问过几个陌生的人打过几通电话才凑齐了这么几本书。于是昨日的事又将我拉进深深的歉疚当中。细思曾经一句“早点睡吧”就让她感动为她剥开糖纸就让她觉得甜蜜为她煮一碗面就会升腾出满满的幸福……

  我读《我与地坛》读平静读坦然读对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无私感涓涓细流般的爱。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13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我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己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但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

  无论是谁经历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不过。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己的灵魂。正因为此只有在地坛他才能释怀才能毫无保留的敞开心胸把那轻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给了地坛。于是乎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可以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篇14

  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史铁生推着轮椅缓缓地进了园子。他想寻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脱。一个返乡的知青、一个失业的大龄青年一个多愁善感的大脑再加上一个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机活着的现实史铁生的命运真是多舛!母亲悄悄地跟进了园子落日的余辉把她慌慌张张的影子拉得悠长满脸的焦灼终于在看到儿子的一刹那散去。她就这么怔怔地盯着儿子倔强的背影又怕他蓦地转身发现自己便远远地守着、藏着。地坛的风翻动着安详的落叶轮椅的车轮轧过青青草坪母亲瘦削的脚印散落在地坛的角角落落。一位焦急的母亲一个雕塑般的儿子共同凝成了一个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这样看似平静地过去了。这便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难以释怀的景象。

  所有的无奈和悲怆都源自一个现实:儿子在二十岁这个“最狂妄”的年纪突然截瘫了。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和事业的人却先迎来了残疾。天塌了!他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当时的史铁生想到了死。殊不知儿子所有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一个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面对着一天天长大、却更加孤僻内向的儿子已经身患绝症的母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只是这一切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才逐渐体会。

  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神情肃穆喉咙里有个莫名的东西在来回嘀咕胸口憋闷之极眼泪就潸然而下父亲的样子便清晰地浮在眼前。八年前的冬天父亲在我“最狂妄的年纪”上猝然离世。那时二十三岁的我刚刚走出村子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花花绿绿的高楼大厦在带给我新奇的同时也挑动起了一颗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骑着一把破旧而快乐的单车把梦想洒遍整个城市。然而几乎一夜之间父亲没了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个巨大的.东西被猛然抽走了。我不忍回忆2001年除夕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父亲想对我说的很多很多但是病魔已经不容许他多说一个字。他把自己56年人生的最后一瞥留给了母亲、姐姐和我。之后他的瞳孔便逐渐放空一双饱经沧桑的泪眼挣扎着却终于不听使唤地闭上了永远地闭上了。父亲的灵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时刻升起、飘走留下了全家无尽的遗憾、对未来的恐惧和对他永远的不舍。

  那些年我因过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责和子欲侍而亲不待所带来的无边痛悔几乎带走了我所有的眼泪和对未来的希望。每天下午我总是摇摇晃晃地骑车到二环边上找个没人的角落坐着、站着又坐下……这个世界熙熙攘攘却没有了我的父亲!在辗转反侧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父亲那白发苍苍的脸庞总是似有若无地出现然后淡去终于无形。史铁生写到:“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呀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难道我的父亲也是由于受苦太多被上帝召回?他像天下所有伟大的父母一样有着低调的自信坚忍的意志和对儿女毫不张扬的爱。在乡下干了一辈子民办教师的他自幼丧父节衣缩食养家糊口数十年风雨交加有几次濒临饿死的边缘。如果上帝赋予众生均等的苦难我想他早就应该苦尽甘来、颐养天年了。他勤劳善良一生却不想会以这样一个残酷的方式来结束人世的苦难。

  为了父亲我发誓要活出个人样来。这种念头从八年前出现到现在依然清晰可见。诚如史铁生所言“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我开始全面审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对自己的不满与日俱增逐渐进入一个狂躁奋斗的时期。我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使父亲骄傲”只是频繁地更换专业、不止一次地谋划变动工作。我无法确定现在自己慌慌张张所撞开的这条路是不是父亲所希望我走的那条路?那条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是衣锦还乡的荣贵还是家财万贯的显赫抑或是内心的豁达、坚强以及与人为善的真诚?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也可以让一切回归本真。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多年之后终于明白:“我用纸笔在报刊上所撞开的那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盘点自己的人生经历突然发现自己八年来的奋斗在“使父亲骄傲”这个外衣的包裹之下并没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唯一能够让父亲欣慰的就是自己在生活面前所一直具有的积极姿态和逐渐形成的坚韧、宽厚、真诚和豁达。读完书我掩卷长思我想那些所谓的名、所谓的利就像地坛上空那鸽子的哨声、冗长的蝉歌和空旷的啄木鸟声一样早就应该在时光的流淌中一起逝去了……

  于是我再一次想到了地坛。地坛的风轻轻拂过四季轮椅上倔强羞涩的少年在内心的安宁中变得坚强无比;一位失去了父亲的儿子在悲愤的奔波中逐渐长大。古殿檐头的风铃摇个不停可是那些受尽苦难、大爱无疆的父亲母亲们却永远地走了……

banner广告2

其他类似文章:关于对朋友失望的说说 >>>进入阅读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线上发布说说用以宣泄自己的小情绪分享自己的心情。朋友圈发什么样的说说才受欢迎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对朋友失望的说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进入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