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15篇

正文:

水调歌头教案15篇

水调歌头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调歌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教案1

  [目标导航]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义、关键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同学们谈谈在中秋赏月的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背景资料: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中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我能行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

  小组讨论:a、不愿意回朝廷做官。b、人世间世态炎凉。c、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到孤寂。

  5、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积累:写6句关于月的诗句。

水调歌头教案2

  第一课时时间:

  一、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3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

  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水调歌头教案4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

  ①学习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 绮户(qi ) 朱阁(ge ) ______婵娟(chan) 琼楼(qiong) 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 把酒 不胜 何似 何事 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习心得:

  清堂巩固

  默写《水调歌头》

  精彩语句的赏析

水调歌头教案6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水调歌头》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三、课文翻译

  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酒杯。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

  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四、问题归纳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调歌头》课文说明

  若论苏轼的词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中秋节本是团圆节但苏轼写此词时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两地相隔虽不大远两人却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所以东坡月夜抒怀特地交待了产“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像着月宫今夕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深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地悲伤。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使两句表达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这首词写得实在好后世许多中秋节不能团圆的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

水调歌头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程

  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了解苏轼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诵读: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

  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三、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

  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

  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

  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锦言: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定会成功。

水调歌头教案8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朗读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二、通过品味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

  朗读并学会通过想象感悟词的意境。

  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MTV。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形象呢?

  生:月亮。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美读意境

  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

  1、听读感受意境。

  2、练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

  3、配乐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

  三、走近苏轼

  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了解苏轼其人解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习、查找的基础上通过投影打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从21岁中进士到现在(1076年)已20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贬官。

  我们学过的苏轼作品有: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赤壁赋》(《核舟记》提到)。

  四、质疑赏析

  上片的学习主要质疑下片的学习重在欣赏。

  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习思考深入的结果。在赏析时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问。

  学生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行提问。

  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态。

  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想象是琼楼玉宇的美好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

  恐:因为天高而担忧摔的重因为担忧高处不胜寒而郁结。

  学生的创造性质疑在于问了这样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词的首句为什么把句式进行调换?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发人所未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按意思句式确应为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不讨论于是讨论热烈展开思路渐渐明确: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需要回答显得不十分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

  学生还抓住字词进行质疑这种微观的问题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学生问:为什么说归去而不说去?

  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偏义复词归义已虚化。归去就是去。

  师: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铃》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二种意见认为归可能是衬词凑足音节的。因为词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换为我欲乘风而去。

  师: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归去是否另有含义呢?换个角度从作者的心境考虑考虑。

  第三种意见认为归涵义深厚。老师诱发到:蕴含着哪些深意呢你们能否品味品味?

  生1:诗人把月宫当自己家乡到月宫就像回家一样所以说归去。

  生2:说归去仿佛诗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说归去我感到了诗人在人世受压抑忧愁烦恼。

  生4:天上琼楼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仅美丽富饶而且精神自由。

  生5:我想到了腾格尔唱的《天堂》。(师:能唱两句吗?)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师:天堂就是我的家乡所有要归去。)

  生6:诗人所营造的月宫不在建筑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苏轼理想的'精神归依之所。

  另有学生质问: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这什么意思?

  通过师生互动这里的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仰望明月顾影自怜。所以清影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同是见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饮了酒李白是举杯邀明月苏轼是起舞弄清影。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灭虚幻的美是不真实。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击心里越孤单越觉寒冷。大学士高高在上终遭贬。想逃避但终究回到人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人间留恋人间的温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去也为月留也为月都是月亮惹的祸。

  在下片的欣赏中首先欣赏词人对月移过程的描写。

  描写人间的月色通过三个动词来展现:转、低、照。

  1、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月移过程: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

  2、这句暗含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赋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说明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与天上的琼楼玉宇相比人间也是朱阁绮窗富贵华丽。暗含着还是人间好。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月时圆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怎样欣赏?我启发学生愤悱:劝月不要有恨实际月亮有恨诗人也有恨恨什么呢?

  月不懂人情人离你却圆。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无常。恨世事的难料。我与弟弟分别这么久却不能像月亮一样团聚这让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浇愁却愁更愁月亮却又明又圆。这也是我无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祸都是你的错。诗人对月的怨恨越深越说明他对弟弟的思念深切。

  你还欣赏词人旷达语吗?请找出来体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聚有散有离也有合就像天有阴有晴月有圆有缺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与其烦恼不如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学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这是词人的诗意想象也是词人的美好祝愿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亲爱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虽然远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轮明月吗?我们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长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分片赏析了词后总有散的感觉这就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统整全词内容我设计的是:假如你是苏轼你怎么向我们说词的内容。

  我把酒对天发问:明月你从何时就有了?在你美丽的宫殿里现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驾着风像个仙人飞到琼楼玉宇的月宫中去。我又担心月宫太孤寂清寒于是我决定留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有乐趣。

  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月亮你该不会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离别的愁苦吗?虽然你的阴晴圆缺总是与人世的悲欢离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我们的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的。我想借你表达一个美好愿望──祝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满满地生活纵然远隔千里只要能共享这一轮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听唱会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flash学生通过诗画唱再悟词境。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有学生随着跟唱。听唱跟唱后学生朗读体会意境。

  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

  六、述说感悟

  学生学了这首词后有怎样的收获呢?我要求学生用这首词里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说感悟。

  有一种思念在里面:看月圆思念与弟弟团聚。

  有一种苦闷在里面:欢饮达旦大醉借酒浇愁;对人间不满想乘风归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有一种豁达在里面:在人间受排挤但他还是觉得人间美好天上琼楼玉宇何似人间朱阁绮户、平安生活。是他豁达的心化解了满腹的苦闷。

  有一种祝愿在里面:祝愿每个人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种哲理在里面:人生悲欢离合在所难免。

  有一种浪漫在里面:诗人端起酒杯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有一种矛盾在里面:他既向往月宫又担忧想那儿的寒冷;既想摆脱人世的烦恼又不忍心离去。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种线索在里面:词以月贯穿句句写月创造出明月一般皎洁的意境。

  有一种文采在里面:拟人、反问、句式倒装抒情、议论、想像、美丽的传说共同成就了这首咏月绝唱。

  有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里面: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无限的深情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既抒发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达了人生哲理还创造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使我们见月就产生这种情感体验。

  同学们已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豁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七、借月许愿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古人望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表达了无限的情思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也来许个心愿:

  好花常开幸福常在。

  祝天下人团圆幸福。

  祝每个家庭和和美美。

  祝两岸早日团圆。

  你们的祝愿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愿你们的祝福早日变成现实。让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学点评】

  杨先武老师执教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安徽省新课程典型课例被拍成光盘其教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花好月圆》MTV导入渲染情境;通过范读榜样引路;通过音乐伴读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通过古词新唱感悟词的意境。学生陶醉其中随意跟唱不经意地融入意境。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

  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三、随机点拨相机诱导

  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时联系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讲归去时引用腾格尔唱的《天堂》。为理解诗人对人世的热爱引用《还珠格格》主题歌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如即时引用都是月亮惹的祸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词增添了趣味。

  四、美文美教注重学生的感悟

  学生畅意的读诗意地说感悟理解词的内容时问学生假如你是苏轼你会怎么说?总结时要学生用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来说富有创意。最后让学生借月传情达意寄托美好心愿学生表达了强烈的真诚情感又与诗人一起共鸣从而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水调歌头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能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

  2、能体会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月亮在词中的意蕴。

  3、能探究月亮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二)、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意蕴

  (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45分钟

  (五)、教学思路:

  看图联想——品读透悟——拓展探究——音乐回想

  (六)、教学过程:

  一、 月之妙语

  导入语:请观察下列图片用优美的语言形容你所看到的内容。

  要求:1、可以用自己最喜爱的语言形式表达比如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句话等。

  2、一定要包含“月”的意思。

  二、 书读百遍

  (提示语:这唯美的画面空灵的意境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来形容它是最合适的了。这首词它借助的是中秋的圆月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深情。请看课文《水调歌头》。)

  1、自读课文(提示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用文中语句概括画面内容。

  (提示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假如画面上的人物是你在画面情景下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那个语句?)

  3、听范读。

  (提示语:如果你能学会用心聆听别人的深情你会离诗歌最近。请闭上眼睛倾听名家的范读。听的时候注意他是如何把语调、重音等朗读要素完美结合起来的。)

  4、模仿表演。(对刚才的朗读你感觉象不象在听一首歌?其实诗歌就具有这种音乐美的特点。下面你能否模仿刚才的朗读上台表演诗朗诵《水调歌头》。)

  5、全体大声朗读课文。

  三、 诗中有情

  1、(提示语:对对子能用最凝练的语言涵盖内容你能尝试完成下列对上下阕内容概括的对子吗?)

  把酒弄清影

  望月

  2(提示语:曾经有歌词这样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知道中秋的圆月在苏轼的心中代表了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或提供的背景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注意:要言之有理。)

  月是的代表

  四、 我说月亮

  (提示语:我们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很难忘苏轼他对弟弟的那一份真情更难忘他那“千里共婵娟”对天下游子的殷殷祝福。所以月亮是情思。在古代的诗歌中不仅是苏轼在中国其他文人的许多诗词或文章中月亮是心中的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月亮在古诗中代表了什么。)

  合作探究

  话题:月亮在古诗中的形象。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2、整理资料形成观点。

  3、用规定的句式回答。

  4、每组可推选代表发言。

  五、妙言生花

  为某月饼厂设计人员设计的月饼盒广告封面从画面和内容上提供创意。

  (可以是本堂课涉及的内容也可以是围绕主题自创的)

  六、 诗歌共色

  (提示语:同学们诗中月亮是圆圆的却也是涩涩的。歌中的月亮是空灵的却是释怀的。让我们在歌中再次品味苏轼的《水调歌头》。)

  播放flash《水调歌头》,全体合唱。

水调歌头教案10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案12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点评:激情导入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点评:词意书下多有注释师没有多讲由学生自学师在全班讨论中抓住一些重、难点乘机引导。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不同翻译词人感情变化词上下阙内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点评: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4、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

  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五、迁移:

  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言

  六、课后作业(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④访问网上的苏轼纪念馆上香祭酒、献花、留言。

  [点评: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教后总评: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新旧语文课堂的区别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水调歌头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三).出示课文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让生自由发言然后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听完后请学生思考: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生配乐自由放声朗读。

  4.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后请大家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以此提高同学的听读水平。

  5.师读小序男生上阙女生下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师生同读小序后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从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写了几方面内容?

  3.投影九幅图画并跟读。

  4.鼓励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5.总结全词的内容。(对所有问题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6.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洒脱——祝愿)

  7.引导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七).与文本对话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文中的精美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思考: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生自由发言师适当引导)

  如:(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八).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与作者对话。此刻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我想对你说……(生自由发言师适当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

  3.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十).拓展与延伸

  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十一).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水调歌头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

  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

  (四)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依据:根据启发性原则和兴趣学习观。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听录音朗读。

  3、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4、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依据:根据诗词学习规律和注重整体阅读的要求。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依据: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依据:根据诗词学习特点和课程目标的有关要求。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激励性原则。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情绪变迁及其原因。

  2学习词中的想象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者情感的分析。

  难点: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课外比较阅读

  (1)《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乐府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统治暴行与张籍齐名。)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下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他们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睡乡。“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意境悠远耐人寻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到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瞩望吗?同是望月而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深沉含蓄。此诗意境很美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3)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看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