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正文:

【热门】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热门】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作品介绍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1卷第46首。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原文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

  作者:唐·刘长卿

  南客怀归乡梦频东门怅别柳条新。

  殷勤斗酒城阴暮荡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

  怜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泪满巾。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注释

  ①作者有《送马秀才移家京洛便赴举》诗此盖应试不第重归江南。

  ②东门:《寰宇记》三河南府洛阳县 :“上东门洛阳东北门也。”按此处为唐人送别之所。

  ③“江蓠”句:屈《离骚):“扈江蓠与薛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繁体对照

  卷151_46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劉長卿

  南客懷歸鄉夢頻東門怅別柳條新。

  殷勤鬥酒城陰暮蕩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舊斑思帝子江離初綠怨騷人。

  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2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译文

  衔着泥土的燕子飞到装饰华丽的大堂前占据着梁间安稳的地方体态轻盈只有主人伶爱好姻缘可堪羡慕。

  注释

  占得:占据。

  杏梁:用杏树所做的屋梁泛指优质木材所做的梁柱。

  因缘:指双燕美好的结合。

  赏析

  这首词借物咏怀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暮春三月繁花盛开草木葱茏一双燕子飞去飞回匆匆忙忙的衔泥筑巢。它们将巢安安稳稳的筑在房屋的杏梁之上终成就了美好的烟缘。而独处于闺中的女子勒?她看到了筑巢的燕子它们双宿双飞的恩爱情态多么令她羡慕。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这三句写燕子筑巢以动态咏物。“衔”、“飞”、“占”三个动作便将燕子筑巢的全过程完整的写了出来一气呵成。

  “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这两句写闺中思妇的感叹。这首咏物词并非止于对燕子的描写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人公看到结伴而飞的燕子不禁感悟伤神她哀叹自己形单影只无人怜爱羡慕梁间燕子的美好烟缘。

  这首小令仅仅二十七个字却写得形神兼备深隐含蓄极富情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创作背景

  乾符五年中进士中进士两年后黄巢起义攻破长安在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为避襄王李媪之乱先流落吴越后寄寓巴蜀过着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般的飘荡生活这首词作正是那时所作。

  牛峤

  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今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正好”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莲”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莲花本来是大江南北湖泽沟塘中常见的人工栽培植物可这位歌者(亦即诗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却偏要说“江南可采莲”这是因为莲花栽培的地区虽然很广但却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妇女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故盛行于南朝时期的民间情歌在汉代的江南实际上就很流行。在这类民间情歌中常用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由此可见此歌用的显然也是比兴、双关手法。起句中的“采莲”也含有寻欢求爱的意思。由此可推知这位歌者乃是一个风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从外乡来到江南的。他来江南名为采莲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则何处不可采莲而独留恋于江南可见“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紧承上句而来的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显然也是明写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们人数众多姿态丰美的。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则是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暗喻采莲男女调情求爱的欢乐情景。这也是民间情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这首采莲歌实际上乃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这首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把男女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无轻佻、庸俗之弊。全诗一气呵成但在结构上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揭示题旨;后四句进一步展示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广阔场面。而诗中第三句又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诗的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到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这首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歌”本是两人唱和或一个唱、众人和的歌曲故“鱼戏莲叶东”四句可能为和声。故此诗的前两句可能为男歌者领唱;第三句为众男女合唱;后四句当是男女的分组和唱。如此则采莲时的情景更加活泼有趣因而也更能领会到此歌表现手法的高妙。

  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极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铺排却显得文情恣肆极为生动从而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无穷之妙。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译文

  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

  注释

  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赏析: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赏析: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6

  忆江南·春去也

  [唐代]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尊:同“樽”酒杯。

  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唿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怀念。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蓝草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赏析:

  作者:佚名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8

  蝶恋花·侬是江南游冶

  侬是江南游冶子乌帽青鞋行乐东风里。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兰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吹下相思泪。

  译文

  我是这江南浪荡才子穿着闲居的常服在这春风中尽情玩乐。杨花落尽芳草萋萋勾起了我满腹愁绪。

  (我)醉眼迷蒙中被人扶上了游船看到暮色斜阳下青山相对宛如美女之眉黛;船上的人正在湖光山色的掩映下载歌载舞一派欢乐景象。山色妩媚歌欢舞美面对此情此景我却不禁潸然泪下。

  注释

  侬:古吴语指我。

  乌帽青鞋:闲居的常服。

  兰舟:船之美称。

  双蛾:双眉。以上二句以青山喻眉二者相映益显其美。

  赏析:

  据《元史列传》记载赵孟頫虽为宋室贵胄但生不逢时在元出仕为官。虽说其官居一品但作为宋室后裔而出仕元朝的他不仅要饱受故国之思而且遭到官场同僚的排挤因此作者想通过描写江南游子心境的小词寄托自己的情感抒发内心愁绪。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9

  江南行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翻译

  茨菰叶烂时我们分别在西湾如今莲子花开还不见你回还。

  我的梦离不开那江上的流水人们传说你已经到了凤凰山。

  注释

  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茎可以吃。

  茨:一作“茈”。

  西湾: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附近。一说泛指江边的某个地方。

  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莲子花即荷花。

  开:一作“新”。还(huán):回来。

  妾:旧时女子自称。

  水上:一作“上水”。

  人传:人们传说。

  凤凰山:山名有多处。此处难以确指。

  赏析

  《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的时间当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经相许在“莲子花开”之前返家的。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茨菰叶烂”、“莲子花开”这两个镜头交替的寓意从时间上看就是要表现出一个“久”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久而不归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寻思夜梦频”诗的第三句就转到写“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这当是“妾梦不离江上水”的另一个原因。

  按照一般写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至于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她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让读者去体会。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

  这首诗上下两联各以意对而又不斤斤于语言的对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应第四句又突乎其来似断不断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间。张潮受当地民歌影响对当时的城市生活比较熟悉于是便写下这首《江南行》以表达商人妇的思想感情。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忆江南·歌起处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

  注释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注释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鉴赏

  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先声夺人引出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洒在江面上碧绿的江水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诗)的瑰丽画面。接着词人又以“柔绿的竹篙”和“黄梅细雨”点缀画面夕阳之下细雨江水新涨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撑船之人更需奋力情绪渐渐高涨推出词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黄衣衫撑篙的舟子。他那随藕丝般微风飘动的黄色衣衫不仅给画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给画面增添了生气。“藕丝风”三字把无形之风写得富有质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优美的视觉效果。最后以“家在五湖东”收尾。这是舟子的家乡也是词人的家乡太仓的所在地轻描淡写的陈述句式却有十分丰富的意蕴首先是说明家乡之所在其次点《忆江南》之题洋溢着舟子也是词人对家乡的热爱。

  全词写景如画色彩和谐折射出词人心灵的平静。境界的开阔和景物的明丽又透露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摹景抒情诗中有画表现了诗与画的同步造诣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唐代诗人“诗中画趣”的优美境界。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1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古诗简介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这是一首闺怨词抒写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全词语言朴实清新温婉意境含蓄优美情景交融通篇不见一个“愁”字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主人公的愁怨将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达得酣畅淋漓。在手法上此词运用白描写情态动作生动传神真挚感人体现了小晏词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

  翻译/译文

  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梦境里黯然销魂无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能寄出。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注释

  ⑴消魂:魂魄消灭。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⑵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消魂:一作“佳期”。

  ⑶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素:白绢。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⑷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另亦指传书信者。

  ⑸终了:纵了即使写成。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⑹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术语。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赏析/鉴赏

  此词上片写梦里相思。下片写醒后遣怀。全词语言清畅而抒情有递进、有顿挫故沉挚有力。

  起首三句:“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特征使梦境显得优美。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着两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备“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词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备增绵邈。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不多见。词之上片写梦中无法寻觅到离人。

  下片转写寄信事。起三句:“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

  结尾两句:“欲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用的乐器是秦筝。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撑“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她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以“缓弦”、“移柱”来表达其“幽怀难写”可见以行动写心理自有其妙处。

  这首词语言清疏明畅但写情从做梦到寄信到弹筝节节递进节节顿挫又显得沉挚有力。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所以写出来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这首词真可说是“浅语有致”。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少年游·江南三月听莺天

  清代: 吴锡麒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注释: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吴蚕:吴地盛养蚕因称良蚕为吴蚕。

  赏析:

  江南三月红瘦绿肥莺啼蝶飞春光老去。欲寻旧梦再到前溪柳过三眠桑径人稀。结句“寒倚一梯烟”极有情致耐人寻味。全词风流秀逸流丽自然。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忆江南词三首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二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忆江南词三首》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4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翻译

  人人都说江南好而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注释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只合:只应。

  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须:必定肯定。

  赏析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 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创作背景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的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南”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组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本首词就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5

  梦江南·昏鸦尽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翻译

  昏鸦掠过天空远而飞去自己却满怀着怨恨临风独立。眼下是急雪翻飞有如柳絮散落香阁。晚风轻轻地吹拂着胆瓶中的寒梅。此时此刻心字香烧成灰烬自己的心也已冰冷。

  注释

  昏鸦:黄昏时分昏暗不明的乌鸦群。

  香阁:青年女子所居之内室。 胆瓶长颈大腹形如悬胆之花瓶。

  心字:即心字香。

  创作背景

  据说这首词是写在纳兰性德的表妹雪梅被选到宫里之后。他与表妹雪梅一块长大从小青梅竹马如今表妹走了走进了皇宫当了妃子。他经常一个人在黄昏时小立望着宫廷的方向凝神初恋是彻底没有希望了这辈子也别再想与表妹雪梅见一面了。

  赏析

  这首词抒写的是黄昏独立思人的幽怨之情。题材常见容若所取的也是寻常一个小景。但此寻常小景经他描摹便极精美幽微。尤以结句最妙一语双关。“心字已成灰”既是实景又有深喻既指香已燃尽也指独立者心如死灰。很是耐人寻味。此词一般解作闺情词是女子在冬日黄昏思念心上人然而解作容若思念意中人也未尝不可。

  以“尽”与“立”描摹一种状态。而“恨因谁”则郑重地提出问题。但是并不马上回答。而已“急雪”与“轻风”一组并列对句展开画面。即将内在情思物景化令其与外部景物融合为一又将外部景物情思化谓其“乍翻”与“吹到”。究竟有情、无情难以分辨。然后直至结尾才推出答案。谓心字香与香字心都已死去。用的是双关语颇饶意趣。而言情如此亦够决绝。或以为说闺中情代女子立言谓于冬日黄昏思念着远游人。

  这首词存在一个镜头转换如同拍电影一样。前面两句写的是纳兰自己站立在黄昏渐渐笼罩的昏暗之下望着渐渐飞远的昏鸦心里充满伤感不停地叹息。后面写的却是闺中的女子所住的香闺。这个女子是纳兰心爱的女子。纳兰把镜头对准了她的香闺对准了香闺的一切物事:从窗外飘进来的柳絮、胆瓶、插在胆瓶内的梅花、落在书案上的梅花花瓣、已经燃完的心字香的灰烬。

  银笙声声衬着天涯游子的心香飘摇归乡之念绵延却始终杳杳。某日醒来惊觉流光已把人抛闪。流光无情比起自觉心如死灰更叫人心下惘然。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