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原文、翻译、赏析

正文: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译文

  梅子熟了从青色变成了黄色地里的菜和麦子也都成熟了又到了忙着养蚕缫丝的时节。

  山寺里悠闲自在的僧人烹煮着老茶树的茶汤村里的姑娘站在酒垆边煮酒酒香四溢。

  注释

  当垆:对着酒垆;在酒垆前。

  赏析

  祝枝山(字允明)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让人读起来像吴语一般轻快闲谈很具姑苏特色。他的“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表达了那份满足那份陶醉一切功名利禄、人世烦恼在诗酒风流前烟消云散。这首酒诗反映了诗人人性的自由复归的愿望重新发现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归宿。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指山里面的雾气。竹中:竹林丛中。窥:从缝隙中看。

  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檐:房檐。

  译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向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赏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 “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写作特点 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 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3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古诗简介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五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此诗以素笔淡墨描写了深山幽丽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诗人喜爱山水的生活情趣。

  翻译/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注释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赏析/鉴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4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古诗简介

  《山中雪后》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此诗作托物言志。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此诗也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翻译/译文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注释

  ①山中雪后: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诗。

  ②檐流未滴梅花冻:屋上积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开放。

  ③清孤:凄清孤独。

  ④等闲:寻常、一般。

  创作背景

  郑板桥出身贫寒年轻时“为忌者所嘱不得入试”曾流浪街头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给他的心灵带来严重创伤所以他经常在诗词作品中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山中雪后》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见景生情所做的诗歌。

  赏析/鉴赏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5

  原文: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译文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注释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赏析:

  赏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创作背景

  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6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

  作者:吴均

  朝代:南北朝

  原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注释

  ⑴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⑵烟:此指烟霭。⑶窥(kuī):从缝隙中看。⑷檐(yán):房檐。

  赏析:

  诗作主题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

  “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

  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7

  原文:

  山中寡妇/时世行

  朝代:唐朝

  作者: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注释

  ⑴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⑵麻苎(zhù):即苎麻。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⑶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⑷和:带着连。

  ⑸旋斫:现砍。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⑹征徭:赋税、徭役。

  赏析: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8

  作品原文

  天平山中①

  杨基

  细雨茸茸②湿楝③花南风树树熟枇杷④。

  徐行⑤不记山深浅⑥一路莺啼送到家。

  作品注释

  ①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②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③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④枇(pí)杷(pá):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⑤徐行:慢慢地走。

  ⑥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作品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创作背景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元末为避乱世诗人曾隐居于故乡这首诗便是诗人隐居时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作品赏析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名家点评

  杨基的作品以写景状物见长在这首诗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与景两条线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与景人与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充满了清新芬芳的田园气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分支机构亚洲及南太平洋区成人教育协会会员黄锦章评)

  诗的格调清俊流丽诗味很浓毕现江南景传尽诗人心中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功正评)

  作者简介

  杨基(1326~1372)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9

  武夷山中 宋朝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中》译文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武夷山中》注释

  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武夷山中》赏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 ?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武夷山中》创作背景

  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10

  原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侈糜。.百姓们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反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11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古诗简介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是南北朝陶弘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皇帝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该诗通过回答天子的问题来说明诗人所喜爱的东西超尘脱俗以示自己的志向。全诗意境深广蕴含无尽。

  翻译/译文

  你问我山中有什么那我就告诉你这个山中只有白云我拥有白云。

  只有在山中我才拥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会有好的心情。所以我不会也不可能把它赠送给您。

  注释

  ①诏:皇帝所颁发的文书命令。

  ②怡悦:取悦喜悦。

  ③不堪:不能胜任。

  创作背景

  陶弘景才华出众梁武帝早年即与其相识称帝之后他屡次希望隐居华阳洞的陶弘景能够出仕但陶不为所动。梁武帝萧衍曾下诏问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山为官。”他就创作此诗回答梁武帝同时表明自己的志向。

  另一说该诗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

  赏析/鉴赏

  这首五言四句的小诗是齐梁间隐士陶弘景所作。弘景不以诗名但此诗以极简练的词句表现了作者高远出世的情怀和敝屣富贵的依然之态。

  首句“山中何所有”。起句借梁武帝诏书中的问语引出下文自己的回答。这一句看似平平若不经意但隐士不事王侯、高尚其志、对“圣旨”绝无半分诚惶诚恐之感的风范已约略可体味。次句“岭上多白云”正面回答诏问。山中之物多矣作者独独拈出“白云”自然山中多云这是事实《礼记》所谓“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谢灵运诗亦有“白云抱幽石”、“岩高白云屯”之句。作者将眼前景随口道来毫不费力而青山白云相映成趣非但当时作者注目亦使今之读者神往。此其一。其二这与晋宋以来隐逸之士所赋予白云的特殊意义有关。云之为物行踪飘忽去来无迹自由自在无佳无碍这正是隐士们寄托幽怀的对象也可用作他们的自我象征。陶渊明《和郭主簿》云:“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其《归去来辞》云:“云无心以出岫”即是明证。后来的唐释皎然说得更明白:“有形不累物无迹去从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陶弘景诗中的“白云”正有这样的含义在内。台中虽然没有“我”字却已画出了“我”仰首观云、悠然自得的神态。梁武帝问山中何所有实是说山中无所有不如出山入朝则无所不有矣。弘景这样巧作回答也暗示了拒绝应征出山的态度。若不经意之中实有深意在内。

  但这一句毕竟过于含蓄意思不够醒豁接下来“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二句就索性点明了这层含义。表面看来这两句是说白云在天飘忽无定只可让山人游目无法寄陛下同观言下似乎还有遗憾之意。但“怡悦”一词明确表示了自己对青山白云也就是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只”、“自”二字更将对苍山白云的欣赏看做是隐士的专利。万丈红尘中人怎能耐得住山居的寂寞舒卷无方的白云怎能得到金粉丛中帝王的心赏所谓“只可”、所谓“不堪”其实已经毫不客气地将对方排斥于自己的同道之外。意思虽略嫌直露而拒聘的态度却也因此显得更加坚决。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12

  原文

  山中雪后①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②一种清孤③不等闲④。

  作品注释

  ①山中雪后: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诗。

  ②檐流未滴梅花冻:屋上积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开放。

  ③清孤:凄清孤独。

  ④等闲:寻常、一般。

  译文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创作背景

  郑板桥出身贫寒年轻时“为忌者所嘱不得入试”曾流浪街头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给他的心灵带来严重创伤所以他经常在诗词作品中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山中雪后》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见景生情所做的诗歌。

  作品鉴赏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知名学者严迪昌:“板桥诗毫无可‘怪’之处唯其从‘正’的尺度绳衡之乃属‘变’且‘俗’即不古雅又乏高华更无含蓄温醇可言。少见则怪在一片‘真’气匮乏的习尚中骤然吹来迥异的风自不免有怪异感。”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13

  山中雪后

  [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译文及注释: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是说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熘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有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有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有深深的感叹。

  赏析: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是说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熘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有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有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有深深的感叹。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14

  宿石邑山中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翻译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注释

  浮云:飘动的云。

  共:同与。

  山霭:山中的云气。

  望:一作“翠”。

  迷:分辨不清。

  晓月:拂晓的残月。

  暂:短暂突然。

  高:一作“千”。

  秋河:秋夜的银河。

  鉴赏

  这首七绝以极简炼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石邑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如果说第一句是写仰望所见那么第二句“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同时由“迷”字又暗示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处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景色就显得无根无襻。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陈子昂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景色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了投宿山中的节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独到含蓄:读者从“暂”字中可以领悟到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跃出树丛;从“飞”字中可以感觉到拂晓时万籁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添了动感。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景色错落有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由于曙色渐开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数峰西”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这两句一详一略一实一虚把近景远景、明暗层次、时间空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绘的景色熔铸在俊美流畅的对句中给全诗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与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同时透过这两句景色描绘使人深深体味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这首七绝写得很圆熟。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因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断峰连浑然一体。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山中原文、翻译、赏析15

  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注释

  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元:原本来。

  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