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观后感(精选11篇)

正文:

致命id观后感(精选11篇)

致命id观后感(精选11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命id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致命id观后感 篇1

  《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的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和厮杀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仔细回味不难发现motel剧情部分写照着一个分裂人格内心的世界。

  在剧情的开端男孩自己告白式的颂诗、剪报上那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孩童、诗的资料暗示母亲是为小姐种种迹象证明了一种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阴影。一场暴风雨穿插式的叙事方式暗示着某种分裂、紧张、无逻辑的想象是导演赋予分裂人格的间接诠释。分裂人格者正进行的实验剧场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气氛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诊断出拥有十种人格却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于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样那是因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实的人。这不经意相聚的十个主角实际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

  影片一开始一大段对人格分裂症病情描述、对罪犯童年母亲是小姐的交代也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人格分裂者会有三种病态的倾向:其一是恋母情结其二是恋尸性格其三是自己迷恋。因母亲身为小姐将他关在汽车旅馆的记忆于是幻想出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一个巴黎的小姐十分厌恶小姐的假旅馆老板。恋尸性格的隐喻出此刻那看似诡异的钥匙不停伴随尸体其它分裂出来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强、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则是理性般的自己反省潜力。他有时回想起母亲偶尔爱恋着他用警探的人格说着“我没去过巴黎”试图勾引着母亲却被拒绝;有时她决定置母亲死地便故意让她遭到横祸;片中警察说自己有时会失去意识大概就是转换成光头胖子的另一个人格去了;而他在弥留之际说的“我一向都在想你”可能就是恋母情节的体现吧;“没有第二次机会”随着罪犯那阴冷的笑容凸现那种不寒而栗恰如其分让观众再度回味那个杀人场地与其说这位人格分裂症的罪犯依靠幻想在进行自己摧毁不如说他真正想处理掉的正是小姐母亲这一主角!许多的剧情都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层面形象化一但我们一一审视便能体验许多的暗示与隐喻。

  现实中他蕴藏十个分裂的人格每当换了眼神、换了面容也就无法认识另一个自己。他的心理医师试图治疗他引导他自己知觉并自行整合人格。于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场景中挣扎、净化过多的人格以讨伐罪恶般一一杀之。剧中每死了一个人就少了一种人格。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就是光头胖子的最终人格。所有的凶杀案都在光头胖子脑中进行而凶杀案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剩余的人格。医生是期望他能保留住最好的人格把坏的去除掉没想到最后剩下的人格却是真正邪恶的人格把试图治疗他的心理医生给杀了。

  在充满人格分裂的幻想场域如惊悚片般的剧情正上演不间断离奇的谋杀直让人错以为是场骇人的杀戮。一旦我们领悟剧情但是象征着心理状态便可了解许多剧情的转折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其实是最深刻描绘内心交战的过程。真正让这部电影跳出条条框框带来一场骗局的正是尸体消失的一段情节巧妙的暗示了这场骗局但是是多重人格并发症的病人所幻想出来的一切。人的思考总是无逻辑地跳跃尤以分裂人格者或许他不停的想要逃离锁链但他走了一圈却回到了MOTEL被捕他的理性战胜了某个自己。如此我们了解到《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层面的电影。

  结局颇值得一提孩童最后以不可思议的魔鬼形象出现让整部片更充满了多元阅读的可能。首先孩童的人格杀害象征母亲的小姐是基于童年的记忆一种永远挥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种解读孩童的人格无法铲除代表着犯人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坏的劣根性。当然你也能够解读成自始至终犯人便如导演狡猾的手法一般不停隐瞒他的意图让我们看不见那个凶手是谁误以为一切迷团都已经解开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凡。

  致命id观后感 篇2

  “当我走上楼梯我看到一个不在那的人这天他又不在那我期望他会永远消失。”童年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种重要性往往体现于对人格的影响童年的经历与记忆会在人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并不是与心理医生的几次聊天就能将之抚平的创伤。

  忘了是哪部电影里的小孩说的一句话“大人的记性永远是差的”。每个人小时候心灵上都会有一段深刻的记忆或是关于与未知世界的接触或是关于独一无二的幻觉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印象慢慢变淡被忽视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彻底的从记忆里删去所以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都被家长“有理由”的忽略认为那是一种长大后会自觉改正的“错误想法”因为他们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

  胖子反复的说着他儿时编的这首诗他说看到的那个“不在那的人”似乎象征着这种“错误想法”而他期望他永远消失也是一种主观上期望顺从正常的心理需求然而他失败了。电影以对话录音和查询资料相结合的声画不对位镜头带我们入戏在短短的几分钟交代了胖子犯罪的所有动因但是妙在没有人会想到这是整部电影所要表现的母题。这些只言片语和交错的资料给观者留下的只是疑问和好奇。

  医生问胖子对小时候有什么记忆他笑了他愤怒的吼着让医生直接问他母亲的事。我们明白当一个人心灵受到重创时对他造成打击的事件会一向困扰着他他会下意识的对此事件有敏感的反应所以当医生只是问道他“童年”这一宽泛的概念时胖子立刻产生了敏感的反应他认为医生拐弯抹角的就是想明白关于他母亲的事可见母亲对于他童年的影响十分巨大。于是医生顺藤摸瓜直接问胖子童年对于母亲的记忆此时胖子的声音未入但镜头直接迅速切换胖子母亲的档案资料“盗窃罪”“妨害风化罪”“违反假释条例”之后胖子的声音一向重复的说着“我记得……我记得……我记得我母亲……是个小姐……”。“小姐”是胖子对于“儿时对母亲的记忆”这一问题的答案他回答时情绪从咆哮的愤怒立刻转为安静的吞吐可见他对于“母亲是小姐”这一事实印象深刻而又羞于承认。此时屏幕出现医生的脸和Identity的字幕出也正暗示了“小姐”这一身份在电影中是突出和关键的。医生继续放录音提问胖子“她都把你关在那多久”画面继续为我们带给资料多年前的报纸新闻标题“小男孩被遗弃在汽车旅店”。胖子回答“她去忙多久就关多久”画面继续放大新闻标题“小男孩遭到遗弃及虐待”和照片进一步给观者加深胖子儿时痛苦经历的印象。之后资料带给弗罗里达这个字眼又出现儿童寄养中心由此可见胖子经历了被母亲遗弃在汽车旅馆事件后就生活在那里。到此电影把胖子儿时经历的所有资料都已带给给我们。而后是胖子成年后犯罪行为的资料“山区谋杀案”“凶手麦肯瑞福被捕”的新闻标题加上被害人的惨死照片让我们很难想象出胖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此时医生写下“人格分裂是邪恶的来源”这句话给了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提示胖子是多重人格。提问继续胖子被问到是否记得自己酿造惨案的过程他的回答却是“那天是我的生日”“生日”又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在下面的叙事中会有照应。在这其中穿插着“精神科医生参与辩护”“精神错乱辩护遭到驳回”“瑞福被求处死刑”的新闻标题简单的几十秒就让观者了解了事件的发展经过而整个电影开篇也只用了三分钟简单、直接、有力。

  故事正式开始抓捕胖子的警官在夜晚被吵醒被通知因胖子的精神问题要立刻开紧急听证会警官代表公众的意识表示必须要处决胖子以惩罪恶但医生代表胖子这种内心无辜的病人表示反对中间又有媒体的参与引导大众与法庭的决定那么种种矛盾使听证会非开不可。然而开听证会的过程除了是几方势力矛盾的汇合也是胖子自身多重人格矛盾迸发的过程。在听正会这个基础事件上我们进入了胖子的意识他的意识成为电影的表现主题他的多重人格化作不同身份、年龄、性格、性别的人物意识空间化作下着深夜大雨的汽车旅店(与听证会召开时的天气相对应)整个心灵世界只有这一个汽车旅店存在外界已被大雨、烟雾与黑暗笼罩似乎哪一重人格都逃脱不了这一境地。而且大雨使信号中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联系到外界凸显胖子内心的孤独无助。在片中并没有明显的表示汽车旅店即是胖子的内心世界表面上只是把我们拉到另一个叙事空间观者对于它的认同是随叙事发展与隐喻逐步加深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空间正是胖子提到的儿时被母亲遗弃的“汽车旅店”。胖子的人格一一上场第一位旅店老板这个人格很可能夹杂着胖子对于以前被遗弃在的汽车旅馆老板的印象:厌恶小姐(也是自己的感受)贪财(偷女明星钱包抢占旅店)胆小(害怕逃犯)。同时他有偷窃的行为对应了胖子母亲的“盗窃罪”。第二位男孩继父胖子对于父亲形象的想象虽然是父亲但完全不能给人安全感胖子从小缺失父爱在他的心里对于所有男性都是不信任的因此继父在他面前显得很软弱无能做任何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遇到突发事件只能想到书本条例缺少行动妻子遇难时表现出的惊慌无助。第三位男孩母亲胖子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充满渴望与恨的这是他想象出的母亲形象但是因为他从未体会过母爱所以他与母亲间永远有距离感在片中除了杀死母亲这一场景之外男孩从未与母亲近距离出现过(车中男孩在后母亲在前修车时男孩在车内母亲在车外母亲重伤后男孩一向远离母亲的床不说话也不哭)。第四位男孩小男孩在片中超出了一般小孩的表现他从不说话没有表情他代表胖子的童年在被警察发现被媒体报道被送去寄养所之前的童年胖子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因为母亲是小姐他变得沉默寡言渴望母爱但是缺少亲人的温暖认为自己被世人所嫌弃。在片中他一向是最不引人注意的然而他却是最强大的一重人格主宰所有人格命运的恶魔。从母亲的撞车开始他敲窗叫母亲暗示母亲后退导致母亲被撞到最后杀死小姐都是他一手策划他因为被忽略而战胜所有人格成为胖子的意识主导。第五位小姐这是最重要的一重人格她是胖子母亲的代表胖子最爱和最恨的人她给了胖子生命但是没有给他幸福对于母亲的态度也正像男人对于小姐的态度:渴望与鄙视并存充满矛盾。对于她与嫖客的描述对应了胖子母亲的“妨害风化罪”。男孩把小姐留到最后解决因为这是他内心最大的阴影他最后也无法原谅母亲“小姐没有第二次机会”这句话凸显了他仇视母亲遗弃自己的行为。第六位过气女明星自以为是不讲道理虚荣自私的个性也许是胖子多年来所接触的一类人这类人并不关心他人的内心世界而肆意妄为每个人都有这一面这重人格是胖子所鄙视的所以被最早消除掉。表面上看她的行为是导致司机撞到男孩母亲的动因她的表现是世人的缩影似乎她的愚蠢导致她成为最早送命的人。第七位司机以前是警察他是胖子的意识行为主体胖子曾以为自己就是司机医生也利用这一重善的人格帮忙胖子击败其他人格。司机偶然的失误进入这一陷阱带着正义感调查真凶保护弱者。但是他是迷惑的他的内心有创伤他认为自己是病人因而请假做司机。他是胖子意识中的拯救者虽然他撞死了男孩母亲但男孩最信任的却是他从事发开始就一向拽着他的衣角似乎期望他能帮自己走出困境。第八位金妮这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她害怕失去男友而欺骗男友用假怀孕的手段结婚她时常感到不安想要逃离。她代表胖子内心深处的脆弱与对痛苦的恐惧。当假警察与逃犯到来时她能感觉到寒冷。出现问题时能自己反思错误根源一向安抚男孩受伤的心灵但由于这一重人格的脆弱最后无法成为“幸存者”当她要带着男孩逃离时被炸死。第九位小路对小姐感兴趣的小伙子冲动冒失脾气暴躁。他是胖子亲生父亲形象的化身不负职责乱发脾气的男人。胖子对于他的印象及模糊又厌恶因而他先死于金妮。第十位假警察虚伪的正义者他杀了警察变换身份在一出场就已有暗示(司机想与之轮流联络外界被拒勾引小姐身后有血迹逃犯说他有麻烦了)。他的行为也对应了胖子母亲“违反假释条例罪”。他也是胖子重要的一重人格他以正义掩盖真实身份欲想逃脱但最终被揭穿。第十一位逃犯罪恶的假象与假警察是相对的。他是众人眼中的恶人但在这一事件中却是受害者他一向想逃离却走不出迷阵最后又回到旅馆自寻死路这一人格也暗示了胖子心灵的困境。

  这几重人格的出现是相互牵制的导演利用偶然与必然的联系这一条线牵出所有人格同时暗示他们都属于胖子一个人的意识。所有人格的汇合导演通过交叉剪辑和平行叙事表现的环环相扣小姐为了找火机弄掉了高跟鞋刚好卡在一家三口的车胎上因此父母下车换胎。此时司机载女明星驶过女明星的无理要求打扰司机开车加上男孩让母亲后退导致司机撞伤母亲而后他们来到旅店老板告诉司机医院位置司机遇到车子坏掉的小姐搭车车上的《存在与虚无》暗示着事件的非真实性。两人被大雨堵住遇到小夫妻二人于是四人一同回到旅店金妮拿起地图《乱葬冢》暗示着接下来的死亡发生。当女明星被杀逃犯逃走后插入听证会片段警官对于胖子的态度是完全的蔑视他认为胖子没有人的权利仅仅是就应受到制裁的罪恶源泉。

  回到胖子意识中因为恐惧所有人乱作一团司机信任小姐但老板始终厌恶小姐同时害怕别人明白他不是那里真正的老板。假警察害怕被司机看穿身份。老板一心想偷女明星的钱小夫妻二人在为感情争吵。随后小路被杀金妮逃过一劫逃犯跑了很久却又回到旅店代表胖子的意识曾努力逃离自己内心的困境却无计可施。司机假警察与逃犯打斗暗示胖子内心的挣扎最后他被打得重伤五花大绑结果是暴力的手段让意识暂时屈服。逃犯成为第一个被怀疑对象。当司机和小姐两人在房里时影片一笔带过两人都是五月出生与胖子之前所说的“生日”这一元素相对应。此时逃犯被杀老板的秘密被揭穿想开车离开时无意撞死男孩父亲即成为第二个被怀疑对象。而此处父亲被撞死的假象也是男孩故意站在车前引父亲救他而造成的。小路逃犯男孩父亲接连死去后第二次插入听证会片段。法庭表示拒绝承认胖子的精神错乱但找到新的证物即他的日记能够充分证明他的多重人格。

  回到胖子的意识老板正在解释他的经历只有假警察表示不相信但其他人都有所保留。金妮想到他们的遭遇有可能是一百年前印第安人在此处渴死的恶灵造成的可见美国文化中对于印第安人的亏欠心理也是一种心灵的创伤。男孩走进母亲的房间在所有人眼皮下悄无声息的杀了母亲。此时大家在思考恐怖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找他们的共同点这是不同人格之间的联系胖子的意识一向在努力让自己的人格正常化因此他要寻求整合人格的方式。在寻求的过程中小姐与老板消除了矛盾他们找到了共同点他们来自同一地区但老板想逃离小姐想回去这也是胖子内心的挣扎他恨的地方其实是内心深处最想回归之处。在气氛缓和的时刻假警察发现男孩母亲死了这也消除了众人对老板的怀疑。司机让金妮带男孩先走结果汽车爆炸加速了金妮的死亡。但所有尸体都不见了只剩司机假警察老板小姐四人他们发现了所有人得共同点生日都是五月十号每个人的姓氏都是美国州名这是胖子意识最为混乱的时刻他不明白眼前的是真实的还是假象司机又念出了他的那首诗他在意识中迷失了方向。他听到了医生的问话他回到了听证会但仍然以为自己是司机不认得自己。当医生拿镜子给胖子时他无法应对自己而失控医生把他的病情说了出来让胖子和观众直面现实。

  然而胖子无法理解现实转换了人格又回到意识中。小姐发现了假警察的真实身份假警察成为第三个被怀疑对象假警察枪杀老板最后与司机同归于尽只剩小姐一人。司机的死表示胖子的失败他多重的人格无法消除善的人格已死。然而小姐这一代表母亲的人格却在最后留了下来她一向在呼唤司机振作起来但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他死去。最后小姐一人离开听证会上大家认为胖子无辜的人格活了下来而其余有罪的都已死去又忽视了小男孩的存在这跟胖子儿时的经历相同一再被忽视。最后胖子被送去疗养院在车上他意识中出现了小姐回到家乡种柳橙过幸福生活的画面然而被忽视的小男孩依然强大他找到了小姐画面迅速闪回男孩杀人经过仇恨又回到他的意识成为主宰他愤怒的说着“小姐没有第二次机会”将她杀死的同时也将医生杀死他的多重人格重新出现。胖子无法说服自己原谅做小姐的母亲因为他无法忘记儿时的遭遇没人能抚平他的创伤。

  影片结尾是男孩读着自编的那句诗的声音配以汽车停在路边的大远景犯罪行为居然给了人一些期望的幻想。胖子是无辜的电影用不同人物表现他每一重人格每一种性格愤怒敏感脆弱渴望爱……然而虚伪的假象真实的丑恶摧毁了他完美的渴望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自己对话逃避现实的审判。造成他疾病心理的正是他被杀害的童年被忽视被遗弃被伤害的自己意识他想要逃避却无法逃避的是他所爱即所恨的隐疾。胖子的童年停留在那张新闻照片中他永远都是那个眼中充满惶恐内心脆弱敏感的小男孩等待着永远不会爱他的妈妈的小男孩。“童年”被杀害了被母亲被儿童寄养中心被世人或怜悯或忽视的眼神杀害了。片中医生说过多重人格症是无法彻底医治的因为童年已过去了然而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它是美的不会变丑它是伤的无法愈合。

  致命id观后感 篇3

  这是最近下的几部片子里唯一一部让我觉得值得写一写的。

  看开头以为是《蝴蝶效应》般的精神分析有点意思。之后看下情节又拐到了杀戮追逐和推理阿嘉莎气氛紧张环环相扣悬念迭出应接不暇那么能够继续。再往下看情节开始错乱时空穿插似的记述越来越令人迷惑真相愈发暧昧却又呼之欲出。当某一个貌似科学的结论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信服时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其中的关键——谁才是幕后真凶?

  记得许多年前有一部香港电影叫《双面伊人》那是一部以第三人视角来描述人格分裂症患者的片子。还记得大概一年前有一部叫《捕梦网》的片子直接以真人形式来表现思维世界一个人在自己头脑的大宅里东躲西藏另一个人占领了他的部分意识后继续在里面追逐想杀掉他全部的意识以彻底霸占他的身体。与这两部片子做类比《致命ID》从构思到表现手法上更显精致。同样是描述人格分裂症那里的患者分裂出的是十个人格而最为令人叫绝的是电影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却是难度更大的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的结合。在表现意识的追逐和杀戮上患者的几种人格有时相互憎恶有时相互怀疑有时又相互理解和保护这就使得剧情更加扑朔迷离那个代表着暴戾和杀戮的人格到底是哪一个?这一点上即使看完了整部电影也不见得能完全说得清楚。

  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的人性上都有许多相通甚至相同的地方我们把它们称为共性。同时每个人的人性上又都有某种能够主导其行为让他人对其性格做出决定的强势特质。就如跋扈自私的女演员粗鄙无知的罪犯胆大心细狡猾阴沉的假警察等。

  而在这部片子里比较重要的几个代表性的人格则是爱德华小姐受伤的母亲深爱母亲的父亲还有店主。很明显爱德华是患者几种人格中时常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个他勇敢善良宽容机警又不失正直做过很多人儿时英雄梦的理想职业——警察然后又从事着很多成年男人不算高远但却普遍的梦想的'职业——好莱坞女演员的司机。他能够作为患者梦想的集合式的人物同时也是医生所期望的在人格的自己剔除中保留的人物。很可惜他最后也没能幸存如果医生明白躲在背后的真相就不会阻止这个人格在杀戮中逃走了。母亲的形象从一开始就受了重伤奄奄一息这也是自小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患者心理阴影的体现他心中的母亲的形象一向是残缺的所以母亲在他脑中的信息也就一向是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父亲也是一样他就应是没有见过父亲的但在他的脑海中一向会编织起一个深爱母亲深爱家人的父亲他因母亲的伤而手足无措时是不是患者一向在努力说服着自己父亲的遗弃也只是因为对突然而至的孩子的无所适从呢?不得而知。模糊的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不出意料地以死亡告终。而被患者从真实生活中的母亲的形象上割裂出的母亲更真实的代表则是那个退休的小姐这就是为什么小姐的代表生死顺序的门牌被定为了——最后一个这也是为什么患者最后宁愿放下了最为理智和健康的一个人格——爱德华而留下了她的原因。他的潜意识中对母亲的爱与恨鄙夷与渴望都是纵横交织的。从小就在汽车旅馆里等母亲接客最后甚至被遗弃在了汽车旅馆里旅馆老板的形象在患者心中又是怎样的呢?很显然他必须是像所有的老板一样贪财而多少有那么一点好色的但他对小姐又极端歧视由此也可多少感觉出患者小时候和母亲在汽车旅馆里受的待遇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板并不是真的老板不只如此他还对尸体有某种怪癖。不知为什么看到那个部分时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希区柯克的《惊魂计》同样是人格分裂同样是“恋尸+恋母”电影的表现手法和侧重点不一样但多少会让人对人格分裂这个精神上的问题产生一些联想仅仅是巧合吗?我看未必。那么那个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某种变态人格的代表的假老板可不能够理解为患者整体上变态人格的一个徽征呢?

  整部影片贯彻了“观众永远是最后一个明白结局的”这一悬念片的基本宗旨。在影片的最后当人们最后松下一口气来的时候真正的元凶才露出了脸来。伤得越深伤口藏得便越隐密儿时受到的影响往往决定了人的一生。当联系回电影前面的情节和细节时便不难发现这些人格们所谓的相互保护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而他便是这个局的枢钮或者说这个阵的阵角。他永远跟着人们闪躲与其说是在躲避追杀不如说是在躲避着自己意识的被发现他每逃过一次意识的自省便多一个人格的消失。人性总是难逃自私的本性即使对于一个意识混乱的精神病患者也是如此他所保护的所有或者说所有的他所保护的但是只是他的本我和与本我的关系最亲近的一个他我。但儿时的伤痕毕竟太深最后一个他我不消失本我仍然难以得到安宁正如他的那最后一句丧钟般的谚语——“一日为娼终生为妓”。在本我的意识中这是自身一切杯具的根源和灵魂分化的起点虽然是最想保护的一个他我但同时也是最想根除的一个正应了那句话“我有多爱你就有多恨你”。代表变态灵魂的他我代表暴戾残忍的他我代表不可企及的温情的他我当这些他我在一次次自省中被一个个根除后这最后一个他我的消失是否能够换来已经

  被几个他我所同化了的本我真正的灵魂的安静这是个问题。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他我真的消失了吗?人格的存在不似生命的存在它产生了就会一向存在着只有沉睡没有消失就像活火山一样。片中提到了整合人格意即人格的合一那么片子的结尾当本我第一次以执刀者的面目出现时那些一闪即过的倒述是否正是暗示了那些由本我分裂而出的又先后消失的他我已经一个个地回归到本我的意识之中了呢?这仍是个问题。

  对于这部基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片子我只能理解至此无论理解得对与错至少观看此片所经历的不断猜谜与思考让我乐在其中。这就够了。

  致命id观后感 篇4

  这部影片的确不错引人思考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对该影片的解析但总觉得差强人意至少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麦肯(胖子)受到虐待为什么会产生十个人格例如《搏击俱乐部》一个现实中缺少的人格取代了他本来的人格主人公有了满足感不就行了?再说一般人产生俩仨很难的他为什么会产生十个?第二为什么会杀人这样问看起来有点2但精神病也有自己的逻辑例如《禁闭岛》的男主角虽然整部片子都在犯2但最后还是有他的逻辑在里面。

  问题先说这么多先看看片名ID指的是本我致命ID实际是指致命本我我刚开始看片名我以为题材是黑客大战。本我是指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所以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本我就是那个孩子与之对应的自己是指协调机制分别是那十个人当这个孩子受到虐待时本我时刻想报复社会以及施虐方但因为是孩子没有力量(或者是超我的存在超我指良心一切道德规范)自己为了保护自身思想心灵便生成了心理防御机制来对抗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

  大家还记得医生提到的诗吗?这首诗片头片中片尾各出现了一次当我走上楼梯(人格掌控肉体时)我见到一个不在那儿的人(只有肉体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我可以上班了)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他/我希望他永远离开。(我希望永远掌控肉体不让本我再受到伤害)。看到这首诗就不难感受到小男孩所受到的痛苦了吧为了逃避虐待小男孩幻化出许多人产生出的人格都觉得要保护小男孩所以宁愿自己受虐待。在小男孩幻想出的人格中他们进行不同的生活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十个人我刚开始是觉得也许一个人受到虐待也接受不了十个人轮流那么每个人承受的就会小很多后来觉得不对啊麦肯还有点自闭症根本不会察觉到外界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偶尔才会有个人格出来几分钟。我查看了一下自己防御机制也许这十个人分别代表十种防御机制的一种我粗浅认为代表如下:否认(情侣女)、压抑(孩子父)、合理化(孩子母)、移置(情侣男)、投射(囚犯甲、乙)、反向形成(不良的女人)、过度代偿(司机)、抵消(店老板)、升华、认同(明星)。网上有些分析说是这十个人代表麦肯的十种性格这也有道理但我觉得在那种情况下产生性格或好或坏做什么用呢?防御机制倒可以帮助小男孩躲避矛盾创造暂时的心理安宁。

  本片心理医生有个错误认为其中一个分裂人格是杀人凶手因此利用药物消灭其他人格让好人格占据麦肯的身体但自己因虐待产生出的人格与本我抗争显然力不存心“人的欲望不可能被毁灭毁灭即死亡”所谓哀大莫过心死此时的超我就是最后的一点良心和道德规范也会因为被消灭而退缩自己的防御机制本来就是为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但当全部都被毁灭的时候本我肯定占上风男孩本片中就说了一句话“不良的女人没有第二次机会”。也就是他对母亲的恨已经到达了无法容忍的态度为什么最后一个杀不良的女人也许是超我(司机)的保护吧。

  我也许没有说明白但我的理解就这么多了欢迎讨论。

  致命id观后感 篇5

  我一直对悬疑电影比较感兴趣看到排行榜中《致命ID》分数很高昨天看了一下果然不错老外就能拍出如此精典的电影我们国内怎么就没有能相比美的呢。

  一开始感觉有点像谋杀剧瓢泼大雨中一个汽车旅馆里各色人来住宿接下来就是莫名地有人相继死去身边就是门牌号按倒数的数字来杀人。当看到小男孩迷糊地进房间时我已猜出小男孩便是凶手但是结局却让我很意外。如果你没有学过心理学是很难看懂这部电影的。

  其实这是心理医生在对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犯罪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即是这个雨夜的汽车旅馆里发生的一切旅馆里所有的人都是这个犯罪者的各个人格相互分裂各自独立在他成为某人时他即有那个人的性格和语调而他各个人格间相互并不知道对方存在也就是分裂。1、请长期病假的警察;2、电影明星;3、妓 女;4、戴眼镜的男人;5、遇车祸的妻子;6、不说话的小男孩;7、红头发的女人;8、她的丈夫;9、重刑囚犯;10、押解他的警察(后来被那个妓 女发现其实也是一个犯人假扮的);11、汽车旅馆老板(后来发现他并不是真正的老板他将老板杀死后装进冰箱)。总共11个人心理医生却只发现了10个人格通过他的日记发现的日记里有不一样的笔迹和思想当这些所有的人格在同一冲突场景中出现时他们具有了相同的特质那就是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其实这11个人都是这个犯罪者本人所分裂出的不同人格就是他自己一个人想像出来的并非存在不过当他在变为某个人时另外的人格所做的事情他都不记得像是失忆一般。心理医生这样做的原因就是通过场景让他自身来消灭不同的人格以留下最好的一个人格以便说服法官不判处其死刑。当一个个死去后最后留下了那个妓 女在乡间种柳橙场景很美很安详法官也被说服改判其到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

  结局出现了那个令人意外的结局出来了女人在树下刨着地突然刨出一个门牌号10那个邪恶的凶手出现了就是那个小男孩没有被心理医生发现的因为这个小男孩从来不说话所以没有表现出来而他正和犯罪者本身的经历相同童年遭受创伤生父很凶日记里没有这个人心理医生也没有发现小男孩将犯罪者其他10个人格消灭占领主要心理领域勒死了心理医生。

  这就是结局整个电影的节奏和叙事的手法很值得品味结构精巧这是部心理题材的悬疑片实在是太妙了惊叹!

  致命id观后感 篇6

  乍一看电影介绍还真以为这电影讲的是一个杀人游戏。不过出现在普心上面的电影应该不是那么简单吧。一开始还真以为凶手就是10个旅客中的一个以为其中一个患有人格分裂障碍杀了人都不知道。而且尸体会突然消失旅客死得好离奇似乎不是人为的你以为凶手是天才或凶灵一切都天衣无缝?但是看完整部片子里面出现的所有人物(旅客还有旅馆老板等其他人)其实只是人格分裂的杀人犯的人格罢了而这个一人接一人死亡的杀人游戏也只是杀人犯进行人格分裂的过程中幻想的故事罢了。

  一个人格分裂的杀人犯在受刑之前接受一场审讯当晚他意识中扮演的人格有:一对赌徒情侣、小孩、小孩的妈咪和小孩的继父、女明星、罪犯、警察、司机(曾经在洛杉矶当警察正义、果敢、有责任心、帅气这个人格是审讯当晚主要饰演的人格)、旅馆老板A(真正的旅馆老板被杀害冰藏在雪柜)共十个人格。这些人格被杀人犯分裂为因为暴风雨而逼迫留在motel的十个落难旅客。小孩的妈咪因为车祸在到达旅馆之前就已经严重受伤失血过多甚至休克。他们一个一个被离奇杀害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个人格逐渐消失。法官被成功说服认为杀人犯的有害人格已经消失剩下来的是善良的人格,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宣判杀人犯缓刑。但是当我们都以为真的是这样的时候我们以为的最后只剩下一个的分裂的善良的人格被杀害。被谁杀害?原来我们都遗忘了一个小孩就是片中妈咪因被撞以致最后死亡继父因保护小孩而被撞的那个不显眼很少说话的小孩。这正好印证了杀人犯自己就是因为童年阴影而人格变态分裂杀人。

  致命id观后感 篇7

  另外我想到一点电影用一个不起眼不爱说话的小男孩作为最后被发现的杀害所有大人的残忍凶手大概就是看中了观众的心理弱点谁都以为小孩子手无寸铁根本无可能成功地毫无破绽地杀死了那么多人我们在猜想凶手的时候一直忽略了这个小男孩。

  其实也可以联想到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相似地我们在电影《追凶20年》也可以发现一个小男孩竟然是变态犯而这多宗连环命案也是发生后的20年才得以发现。

  当一个小孩受到重大打击他的心灵会严重受创童年经历和回忆会给小孩心灵烙上印记对日后的人格造成很大影响。片中杀人犯回忆起小时候录音说到妈咪是犯过盗窃罪(所以后来的由他人格分裂出来的旅馆老板A便偷钱偷东西是个赌徒)这个杀人犯小时候被妈咪虐待被困车中遗弃在汽车旅馆这应该就是为什么电影故事发生在汽车旅馆、被分裂出的旅馆老板A的角色是个赌徒又偷钱而且那么讨厌的原因吧。

  片中精神科医生说到"分裂人格是邪恶的来源"我认为表明精神科医生特别眷顾精神方面有障碍的人认为是他们的内在人格犯罪而不是肉体犯罪。我们从患者的日记中获知其日记笔迹、语调、观点明显不同是多重人格的观点暂时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们。他们精神错乱不知道自己犯的罪故法院不能让患有精神障碍的杀人犯被判死刑。

  致命id观后感 篇8

  片中的旅客在接连有人死去后开始寻找规律最终发现原来各位旅客都是5月10号生日的--其实这一天是患有人格分裂的杀人犯现实中的生日。再一次印证分裂出来的人格都是以真实本人的经历和人格为基础的。电影最后呈现了一些之前没有出现的镜头:"妈咪"被撞时偷笑故意让"继父"来救以致让"继父"被撞死可见小时候爸妈对他的关爱有可能严重不足对父母的依附程度极低。片中一开始对杀人犯的录音就已经讲述了小孩小时候就被妈咪困在车中而去接客(他妈咪是)最后遗弃在motel(汽车旅馆)中。他脑中这一连串细节让他记忆深刻并且重复出现。因此杀人犯被审讯当晚分裂人格幻想出来的故事就发生在汽车旅馆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人格分裂的人也有清醒的时候当他们被"召唤"回来他们能够与人正常对话有正常的思维而不是活在自己分裂的人格当中。但是被照镜子时他们也会有不认识自己的脸的时候。转换人格似乎会令人头痛而影片主角就当精神科医生是一个专门治疗--头痛的医生。

  最后我对电影的最后一句对白特别深刻:"没有第二次机会。"然后一锤敲下去。可见他对妈咪的恨是有多深刻啊。小孩子还是要好好爱啊否则以后心理变态了就酿成悲剧了毛骨悚然。

  致命id观后感 篇9

  《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的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和厮杀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仔细回味不难发现motel剧情部分写照着一个分裂人格内心的世界。

  在剧情的开端男孩自己告白式的颂诗、剪报上那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孩童、诗的内容暗示母亲是为种种迹象表明了一种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阴影。一场暴风雨穿插式的叙事方式暗示着某种分裂、紧张、无逻辑的想象是导演赋予分裂人格的间接诠释。分裂人格者正进行的实验剧场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气氛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诊断出拥有十种人格却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于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样那是因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实的人。这不经意相聚的十个角色实际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

  致命id观后感 篇10

  影片一开始一大段对人格分裂症病情描述、对罪犯童年母亲是的交代也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人格分裂者会有三种病态的倾向:其一是恋母情结其二是恋尸性格其三是自己迷恋。因母亲身为将他关在汽车旅馆的记忆于是幻想出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一个巴黎的十分厌恶的假旅馆老板。恋尸性格的隐喻出现在那看似诡异的钥匙不停伴随尸体其它分裂出来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强、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则是理性般的自己反省能力。他有时回想起母亲偶尔爱恋着他用警探的人格说着“我没去过巴黎”试图勾引着母亲却被拒绝;有时她决定置母亲死地便故意让她遭到横祸;片中警察说自己有时会失去意识大概就是转换成光头胖子的另一个人格去了;而他在弥留之际说的“我一直都在想你”可能就是恋母情节的体现吧; “没有第二次机会”随着罪犯那阴冷的笑容凸现那种不寒而栗恰如其分让观众再度回味那个杀人场地与其说这位人格分裂症的罪犯依靠幻想在进行自己摧毁不如说他真正想处理掉的正是母亲这一角色!许多的剧情都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层面形象化一但我们一一审视便能体验许多的暗示与隐喻。

  致命id观后感 篇11

  现实中他蕴藏十个分裂的人格每当换了眼神、换了面容也就无法认识另一个自己。他的心理医师试图治疗他引导他自己知觉并自行整合人格。于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场景中挣扎、净化过多的人格以讨伐罪恶般一一杀之。剧中每死了一个人就少了一种人格。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就是光头胖子的最终人格。所有的凶杀案都在光头胖子脑中进行而凶杀案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多余的人格。医生是希望他能保留住最好的人格把坏的去除掉没想到最后剩下的人格却是真正邪恶的人格把试图治疗他的心理医生给杀了。

  在充满人格分裂的幻想场域如惊悚片般的剧情正上演不间断离奇的谋杀直让人错以为是场骇人的杀戮。一旦我们领悟剧情不过象征着心理状态便可了解许多剧情的转折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其实是最深刻描绘内心交战的过程。真正让这部电影跳出条条框框带来一场骗局的正是尸体消失的一段情节巧妙的暗示了这场骗局不过是多重人格并发症的病人所幻想出来的一切。人的思考总是无逻辑地跳跃尤以分裂人格者或许他不停的想要逃离锁链但他走了一圈却回到了MOTEL被捕他的理性战胜了某个自己。如此我们了解到《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层面的电影。

  结局颇值得一提孩童最后以不可思议的魔鬼形象出现让整部片更充满了多元阅读的可能。首先孩童的人格杀害象征母亲的是基于童年的记忆一种永远挥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种解读孩童的人格无法铲除代表着犯人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坏的劣根性。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自始至终犯人便如导演狡猾的手法一般不停隐瞒他的意图让我们看不见那个凶手是谁误以为一切迷团都已经解开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凡。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