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范文

正文: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范文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范文

  季羡林——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 篇1

  在离开德国35年后1980年季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经留学十年的母校哥廷根大学。

  从6岁离开家乡山东临清来到省城济南然后19岁来到北平清华大学上学再然后24岁去往德国留学最后35岁再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直至终老燕园先生一生都在离家一生都在远行。

  “我终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鸿沟的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会走到什么地方去;这条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惊。以前我曾羡慕过漂泊的生活也曾有过到外国去的渴望。然而当希望成为事实的现在我又渴慕平静的生活了。”

  这又是先生在《去故国》结尾时的自言自语他说这条路太渺茫渺茫到让他吃惊但是当时的他只是不舍故国的默默自语那知道这一句自语后来却成了真去国10年流落异邦一语成谶终生漂泊。

  《一生的远行》这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说实话这个集子收集的是比较失败的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季先生散文随笔写的最上心的时候是大学期间文笔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学期间的一些记忆承接了大学时的文风加入了新的视野文革前后的随笔漫谈是先生遗留下来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后对牛棚生活的杂忆和对早年的点滴记忆以外大量的文章属于应景之作或者是应时之作。先生视野广阔、阅历丰富、知识积累丰厚文章处处体现大家作风信手拈来亦成佳作但已经没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矫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锐利和思索平实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点。

  《一生的远行》这本集子正是最显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随笔前后的巨大落差。其中欧游散记部分是该集子中最让人爱读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应时之作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台游随笔这四部分则是普通的出游记忆而延边行、 佛山心影部分我则以为可以归为应景之作。

  有一位读者曾经在微博上对这本书留言:“但是才发现除了第一篇之外其余的都达不到甚至远不及首页文章的水平。剩余的文章充满了对时代的赞美但不免让人觉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为什么写于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洒脱倜傥全然没有顾忌与逢迎?”

  这位读者读后的感觉也是我自己的感觉为什么经过几十年先生的那种洒脱倜傥都不见了呢?当然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书编辑的失策他将这些文章汇集到一处反而突出了这种前后时期的反差其实季先生一生都在游走他用脚和心灵在游走他的许多现实和心灵游记都是非常优美吸引人的可惜编者没有这样的感悟没有选到合适文章仓促成书打着先生亲定的旗号反而误了先生的声誉。

  当然非要从《一生的远行》中选几篇吸引人的文章也不是选不出来我自己觉得《去故国》、《听诗》、《重返哥廷根》这几篇还是很不错的虽说这几篇都是先生初到德国留学时的感受但是读来亲切、睿智还有些许感慨应该是代表了先生游记中的精品。

  《去故国》文中除了对自己远行的顾虑最让人感动的是对现实母亲的思念。

  “让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西风听取她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母亲是先生一生中觉得最愧对的人也是最最思念的人。无论是遇到困难、遇到伤心抑或是遇到快乐先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亲。当他离开故国将要远行时首先想到别离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其实那个时候先生的母亲已经离他而去两年多了而在母亲去世前他也有8年时间没有见到母亲了想来这对一位游子来说是莫大的遗憾和伤心。我们不知道这8年母子没有相见的确切原因但是我们能够体会这8年对于母亲的煎熬对于游子的困扰。《去故国》让先生有一个机会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它远胜过一个普通游记的意义。

  《听诗》一个崭新的话题但却是先生难忘的一段记忆。听是先生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光《听雨》先生就写过两篇文章而写于1936年的《听诗》应该是先生听系列最早的作品吧。

  对于听诗的兴奋先生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述:

  “终于盼到念诗的日子从早晨就下起雨来。在哥廷根下雨并不是什么奇事。而且这里的雨还特别腻人有时会连着下上七八天。仿佛有谁把天钻上了无数的小孔似的就这样不急不慢永远是一股劲地向下滴抬头看灰黯的天空心里便仿佛塞满了棉花似地窒息。今天的雨仍然同以前一样然而我的心情却似乎有点不同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仿佛正有一个幸福就在不远的前面等我亲手去捉;在灰黯的不断漏着雨丝的天空里也仿佛亮着幸福的星。”

  文中可见先生的兴奋和期盼!而这种兴奋和期盼也是属于游记范畴吗?我很困惑。对于编辑选文的动议实在不敢苟同。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 篇2

  听季老叙述自己的一生去了三十多个国家精通九国语言。

  让我不走觉得同样是人差距真的是人猪的差距。人终会成为历史在时间轴里大多数人是留不下什么的。

  这次回家不如上次有耐心了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家人越来越没有耐心。奶奶在一旁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喜欢了甚至会觉得不如独处。我讨厌这样的自己想起回家来的时候奶奶那么热的天才门口等了两三个小时。对比一下自己的态度很是不对。

  回来之后帮奶奶洗澡洗头发可总觉得做的不够好总觉得心思不如以前了多少有些义务的成份在里面。

  去了姥姥家姥姥认不出来我了问我家里几口人几亩地看样子是彻底不认识了。半年的时间变化就这么大。回家四天了时间过得好快。好像回到学生时代漫长的假期看不到头自在的日子不用算计不用算计在家的日子还有多久因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可以用来享受。

  都说孩子有出息了不在家了未必是好事不能陪你了最多提供物质帮助。我不想这样喜欢用心去孝敬自己的爸妈让别人为自己现在得看法后悔为爸妈也为自己争口气。

  家里的风气好乱希望自己不要被这种社会风气有所影响做个自尊自爱独立自强的女人爱家人爱父母!

  在家的.日子可以把工作中的竞争暂时抛开一点却做不到彻底。总是告诉自己不要挣名利不要虚荣却觉得自己不够自信只有工作让自己有信心不自卑。看来修行差的还很多修身的路还很长很长。

  耐心对人对事对这个社会!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 篇3

  作者季羡林。东方学大师、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季老师集各种大家于一身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季老先生80多岁90多岁到外面去讲课访问等留下来的文字非常朴实。

  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季老行走欧洲、非洲、亚洲等以及台湾、国内各地时的一些随笔文笔功力深厚诙谐幽默却发人深思。

  《一生的远行》书中的前半部分写了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的一些回忆和华发鬓白之后再次访问德国见到了几十年未见的朋友也见到了青草萋萋的墓地。蓦然回首已走过了半生。与阔别几十年的良师益友告别说起“下次有机会再聊”但是彼此的心里都知道下次是没有的一转身就是永别了。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远行的。有我们期望的也有我们不期望的终究还是去走了。有一次性的也有多次性的反正最后都成为过去的人生经历。人生的轨迹不可逆脚步只能向前过去的就再也回不去了。于是这些旅行和经历就显得格外珍贵。

  一生的远行季老一生坎坷多磨难却乐观始终。

  季老的文字朴实无华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也许是受过磨难看透生死也许是经历丰富学识过人文字里透着浓浓的慈悲之心满是祝福祈祷往后年至耄耋就越发感恩斯世的情怀。

  一个人的一生在各种年龄段都应该如实地反映出来。季老先生是非常好学的人在求学生涯中学习英语、德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谦逊刻苦他的学生评价他不摆任何价值成就再高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上班下班平常人一样平淡生活。

  品读季先生的散文游记感受其朴实的文风和细腻的文字甚是惬意文如其人令人更折服的是大师的风范和谦和的人格魅力。

  《一生的远行》是一本关于人在旅途的书籍让人可敬可佩的是季先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思想境界始终是一份宁静和执着!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 篇4

  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六十年代的非洲八十年代的日本…瑞士日内瓦的美国大兵德国求学地的哥廷根几内亚科纳克里日本奈良的游唐大招提寺…还有尼泊尔、泰国、中国的佛山、延吉、台北…季羡林的这本游行日记让我开拓视野、有所共鸣外还让我增强了记录人生轨迹的热情。留一本生活日记作为给未来的自己的一份礼物用真情真心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N年之后希望自己回头可以从这份日记里找到曾经最真的自我。关于记录生活我还拉上了我生命中重要度排位靠前的两个人:老公振元和密友海霞。我希望我们一直都是思想相通的希望我们能共享喜怒哀乐一起笑着携手到终老脑子里竟然飘出了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们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不太擅长表达感情至深至真的感情不需要口头太多的表达眼神相对的时刻彼此都懂就不赘述了。

  很喜欢本书的序言:最真实的自己。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自己可能有偏颇不足即使显得愚钝或者荒谬掩饰遮盖试图删除这些不完美或者矛盾是不可取的。因为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正离完美最近的生活。从今天起记录生活。走起!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