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5篇)

正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5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桃花源记》一课在课堂上我采用质疑引导的方法没料到效果出奇的好。这不由引起了我许多思索。学生的思维一旦得到启发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节课反思如下:

  1、渔人发现桃花源上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从“忽”字可见渔人发现桃花源是无意的。我反问到有没有不同看法呢?刚开始没有学生吭声不一会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渔人是特意去寻找桃花源的。”我问:“你有什么依据吗?”这位同学站起来说:“渔人是缘溪行他缘溪行并不只是为了捕鱼。”我被这一回答吸引住了随口问道:“那他还为了什么呢?”那位学生接着说:“文中提到落英缤纷桃花漫天飞舞就有可能飘到小溪中渔人有可能是顺着小溪一路追寻桃花从而到达了桃花林。”我问别的同学他的看法有无道理?同学们说:“有。”可见这位同学读书时动脑思考了我们大家今后在课堂上也应开动自己的大脑力争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源中人为何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让学生自己质疑课文。有学生提出:“桃源中人自秦朝就进入桃花源到晋朝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外出为何他们的衣服会和渔人的一样?我国每个朝代的衣服都有各处的特点的?”有同学站起来说:“可能他们中间有人外出过。”马上有人反对说他们没有外出过从文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见他们确实没有外出过。“那何这样写呢?”我趁机问道。有的学生思考后说:“本是文陶渊明虑构出来的到底是不是完全一样?为什么完全一样谁也说不清楚。”我说:“说的很好可见你也动脑思考了。”桃源中人到底为什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3、你怎样看待渔人的行为?(他的对外人道。)

  这一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说:“渔人是个不讲信誉的小人人家桃花源中人好好把你招待你却出卖人家。”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渔人不算言而无信因为渔人并没有答应村中人要求。”我趁机又问:“那渔人为何又要再寻桃花源呢?”学生齐声说:“为了追求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那他为什么不带着自己的一家人去而要诣太守呢?”有同学说:“渔人行为高尚想让别人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有人反驳道:“渔人诣太守说明他热衷功名利禄他想让别人过上幸福生活为何不带上村中人去呢……”这许多问题都是我备课时没仔细考虑的。我随口又问:“那渔人没找到桃花源太守会怎样做?如果渔人顺利找到并再次带入进入了桃花源会怎样呢?请同学们下去想像一下构思一簏作文题目是《渔人再入桃花源》。

  4、怎样看待桃花源中人?

  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从文中“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余有捐款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子可看出村中人热情淳朴等。“还有别的不同见解吗?”我问。“他们为何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有人站起来说。“还有别的吗”?又有同学说:“源中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私心。”这一点大出我的意料“为什么?”这位同学说:“村中人和渔人的谈话已让他们明白外面的生活他们应当接纳外人让他们也过上幸福生活。”又有人反驳说:“如果外人都进入桃花源那就没有净土了不能单因为不让外人进入就说他们自私。他们自私就不会热情款待渔人了。”

  5、你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吗?为什么?

  有同学回答向往因为那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也有同学站起来说不喜欢因为那里原始落后没有现代高科技的文明。我趁机又布置了一道作文你能把桃花源中的人劝出桃花源吗?以《给桃花源中人的一封信》为题构思一篇作文。《桃花源记》只是记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课进行到这时我认为已完了随中问:“还有别的问题吗?”没想到还有人问“桃花源洞口才通人牛是怎样进去的?”同学们又议论开了。

  一堂课下来让我感慨迫多原以为这是熟课了自己也教了七八年课已不用再备了没想到还是有很多地方想的远不如学生。由此我想到了新型语语文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打开?这节课可见学生思维打开了课也好上了学生也活跃了。我想这样的课堂也许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2

  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共耗时4课时前2课时用于新授解读文本领会文章主旨;后2课时用于拓展延伸印发《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文字资料及相关译文(为降低难度)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其文。资料发给学生预习要求解决生字词并把几篇文章中能表现陶渊明的性格特征的语句划出来形成自己的最初的思想。并结合《桃花源记》一文再次走进人物内心解读人物形象。前3课时按预设没什么“杂音”。

  这是第4课时前的休息时间一些同学针对上节课我的“诗意的语言失意的人生”这句话在交流心得我含笑表示嘉许这时学生A走过来神秘地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些东西要不要说出来?”我问:“有关什么课文还是班级?”“课文。”“说来听听。”“陶渊明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是有用意的大有用意。”他拖腔拉调。我呆了呆心想这篇课文已上过好几次为何主人公是渔人而非猎人或其他身份这我倒是真没想过。“你能说出个道吗?”可这时上课铃响学生追着我:“老师你看我还讲吗?”迟疑了片刻我迅速反应“讲吧尽情讲。”

  于是我简单交代本节课内容请学生A畅言发现:

  生A:渔人即愚人。(惊人发现)理由如下:

  1.入而复出。

  连年战乱社会腐朽黑暗民不聊生而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美好宁静、平和、富足。这样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连“高尚士”刘子骥也“欣然规往”别说凡夫俗子那肯定求之不得可渔人却“停数日辞去”。“辞”是主动要求离去而且态度坚决实在是个“愚人”。(有些同学点头表赞同我也暗暗叫好)

  2.去而作志。

  渔人既然要走那就走吧可他“得船扶向路处处志之”竟然到处留记号。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后再来。可“世外桃源”是作者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岂是你一个渔人想走就走想来就来的?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当然是愚蠢的。因此作者给他设计了一个“迷不得路”的结局。(几个学生干脆仰视生A我忍不住点头)

  3.言而无信。

  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人对他很真诚设宴摆席热情款待除了临别前希望他“不为外人道”别无他求想必渔人当时也信誓旦旦可他一出桃花源立即“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带一班人马“寻向所志”。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也是愚人所为。(群情激动谁说弟子不如师“教学相长”啊)

  头头是道的分析博得满堂喝彩。我从来没发现的东西学生居然发现了而且这个发现无疑是正确的。我不得不佩服。我毫不吝啬地表示了我的欣赏:“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你是我的老师!我向你学习。”台下学生大笑。

  我又引导学生结合手边资料顺生A的思路具体的分析了陶渊明设计“渔人”做主人公与作者的生活、性格、思想分不开他写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过对“渔人”的含蓄委婉而又无情嘲笑表达作者对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甚至有趋炎附势之嫌的市井小人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再次表扬了生A独到的思想和精彩的发言后我便想把课堂教学内容往我设计的方向拉却发现学生窃窃私语意犹未竟“难道你们还有高见?”生B很聪明地激将:“老师你不是常教我们要‘于无疑处生疑’吗我可不可以有另类的疑问?”看来我的课是上不成了索性就不上了。难得他们对一篇课文如此热心。“欢迎啊我洗耳恭听。”

  生B马上接:“老师文章里说桃花源人‘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已有五百年那怎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不是明显有漏洞吗?”一片附和声起。

  生C不待邀请便大声说:“还有还有。”我请他说下去“渔人与桃花源人怎么交流?相隔五百年难道语言没有发展吗?沟通没影响吗?”“也是啊。”又一片附和声。

  生D不甘示弱:“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五百年怎么繁衍生息?近亲结婚是不利于种族生存的。”“对啊对啊不能近亲结婚他们的种族怎么延续?”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向不灵光的他们怎么一下子开窍了。)一时间教室里闹哄哄的。

  “老师老师我们的发现对不对精彩吗?”

  此刻班级同学情绪很激动都为自己的独到的发现感到骄傲。我分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啊我应该高兴应该热情洋溢地表示我的欣喜与赞赏。可是今天我却失语了。鼓励他们不迷信权威、质疑文本是我一向的做法学生正是深得我的精髓啊可我却一点准备都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们。我想把“球”踢给学生但我知道一番唇枪舌剑后他们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总要我引领他们找寻答案。以前我常常在尊重他们的同时辨伪存真。可今天我根本无法给他们一个确切的交代。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对不起我的学生。是我没有深入文本以致没能及时“解惑”。我只得尴尬的先肯定了他们的怀疑精神也肯定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随后表示道歉:更详细的解释有待进一步讨论。

  讲台虽三尺舞台却很大想要在这个舞台上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把每节课作为起点在忙碌中充实自我在充实中提升自我。只要我把今天作为明天的准备不但能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也能引领学生听到学生的思想之花怒放的声音。我想那也是学生期待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疏通这篇课文文意时我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词划给同学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第二课时由于时间紧张很多第一节课该有的环节到这节课上都没有了学生读的不够充分自己展开也不多因为紧张好多原来想好的过程都乱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够所以感觉不好。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课时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够。好在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4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会有多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够读懂。其实文中内容很“奇”。如:

  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

  桃源中人也甚奇。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既然故事这么的“奇”所以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让学生的脑海里存下印象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其次文言文要读在读中理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更重要。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5

  一、选课匆忙、不慎重:

  《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平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二、联想、想象的环节没有补充出来。

  曾经听过一节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那节课是在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没有第一课时的平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平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听开课时的潇洒与亮丽;所以第二节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没有平时的从容与轻松因该引起学生更多精彩回答得地方例如“皆叹惋”叹惋什么?““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的内容是什么?等环节也没有启发起来上完这节课有无限感慨。

  三、创新与稳重:

  当别人称赞你稳重时或者说当稳重成为你的风格时当惊醒:你也许已经老了是否锐气不再灵感不再创新不再了?应该回放你的课堂——语言是否罗嗦?环节是否拖拉?节奏是否缓慢?设计是否陈旧?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课上了不少好象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没有老教师的境界与胸怀好象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创意。

  四、课比天大:

  反思此课的全过程:匆忙备课没有试讲没有说课好象胸有成竹。静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轻视一种无所谓不参赛不评比上课小菜一碟。其实课堂是一台戏讲课是一种艺术无论观众多少无论舞台大小都应该精心对待精雕细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课有缺失会有难言的不爽与懊恼!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6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

  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诵读教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并联系今天的和平、安定生活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最终达到背诵的目的。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能引导学生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7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教学过程品味佳句。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8

  本周二至周四我校所有高级教师和省、市骨教师每人上一堂公开课。于是我按照教务科贴出的时间表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进度在本周二上午第三节顺其自然地上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诵的文言文。

  对于九年级的听障学生采用降一级人教版语文教材学习古文是很有挑战性的。好在《桃花源记》是以记事为主借助情节曲折的故事来为读者展现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美好世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多大难度难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前我们师生已用几个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学习了生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识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我把这节公开课的重点设为“感受桃花源的美”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定好重难点后在实施教学时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是“问题导入”我设的问题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里?想想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两个问题实际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接着就是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桃花源”为中心词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梳理文章顺序再请一位学生简单复述课文这其实也是温故知新为学习下文做铺垫。然后就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段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来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点。然而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的环节有点仓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难点最后一个“读后感悟”的环节也没时间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后来我又听了好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感觉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鉴同事这几天来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后无论上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现但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专心地看投入地读、大胆地说尽情地写从中获得一点知识得到一点锻炼受到一点启发。这我就满足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9

  文言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和文意的理解是阅读文言的基础否则文言的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我在第一课时中主要就这点要求进行了落实。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有方向地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能注意教给学生相关的方法技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

  第二课时采用了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本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内容较多及学生文言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落实不够充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教改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应该是研究的方向。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0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语言美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惬意?再看问、文中的另一幅画面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1

  一、选课匆忙、不慎重:〈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平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上学期将老师安排靳文红孟刚军共同完成《黔之驴》的教学是正确的示范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

  课前调动比较到位学生学得投入并实在不会的举手是真的在质疑会的举手也是真的在答疑县里学生有太多的单纯市里学生有太多的浮躁。面对这样的学生谁也不会做秀般硬走过去的拖堂便成必然。将老师在回来的路上说为我感动的话是赞赏但也是安慰但愿赞赏的成分多些。

  无论如何拖堂总是不应该的况且是观摩课。

  二、感念张老师匆忙地选择《桃花源记》的自信来自于几年前在“北关区中小学衔接教育研讨会”上作此课的成功。那节课的好评持续了好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自己也颇为得意。

  那节课是用的张鸿雁老师的学生之前张老师先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没有第一课时的平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平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公开课上的潇洒与亮丽;但是张老师自己从没说过有她的功劳而且她连这个感觉都没有总是那么自谦。而我之前也从来没有感觉直到今天同样一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时才去回想那一课为什么会有从容与轻松才心有所动才无限感慨。

  一直以来七中语文组好象也出了我们几个“骨干”比赛、演讲、作课带来不少的荣誉与风光。张老师、韩老师好象一直是在背后的作课用她们训练好的学生评课受益于她们直率的点评共事多年一直享受着她们的帮助享受着她们的欣赏还一直自以为是好象业务比她们强。今天突然有点清醒真正的教师自有她的高尚与淡泊。恰逢张老师已休病在家很有几分伤感真是一生默默在讲台直到累倒!

  三、创新与稳重:当别人称赞你稳重时或者说当稳重成为你的风格时当惊醒:你也许已经老了是否锐气不再灵感不再创新不再了?应该回放你的课堂——语言是否罗嗦?环节是否拖拉?节奏是否缓慢?设计是否陈旧?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课也作了不少好象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没有老教师的境界与胸怀好象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创意。

  四、课比天大:反思此课的全过程:匆忙备课没有试讲没有说课好象胸有成竹。静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轻视:不参赛不评比乡下送课小菜一碟。其实课堂是一台戏讲课是一种艺术无论观众多少无论舞台大小都应该精心对待精雕细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课有缺失会有难言的不爽与懊恼!

  五、将老师的失误:盲目相信他自以为可以相信的老师也许正是这种信任导致了他(她)们的不思进取和无理由的骄傲!该争光时没光该添彩时没彩。希望有机会弥补!好久以来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得过且过。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群混于其中也活得轻松。今天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玩一次深沉之后却感觉轻松了许多不知为何?人是需要活得清醒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在疏通课文文意环节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采取的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学生划出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当然在使用课件时由于放的幻灯片比较早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组织归纳的热情。

  第二课时时间充足课堂层次明晰学生读的多自己也能展开多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教学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件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3

  《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文言文如何能让学生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不至于冲淡文言文的韵味?教学本文前根据学校“三环六步”教改新思路认真专研了教材了解学情但教学效果总觉得不够满意。在教完后我做了一些反思。

  一、变过去全文翻译为半文半白

  我在准备《桃花源记》时摒弃那种全文翻译的老套路另辟蹊径半文言半翻译的形式。过去是对重点语段、重点句子做重点翻译我反其道而行之对重点语段进行保留让学生在品读中来领悟句子的含义。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重点应落实该记住的一定让学生多读多记辅之必要的练习。在考试未改革前学生能得高分才是唯一。

  二、变过去客观翻译为主观叙述。

  为了进一步激发其同学们学习兴趣我让学生以渔人身份来叙述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个人理解适当增加内容如“我”在发现桃林是心里怎么想的?“我”在看见村庄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我出了桃花源后又是出于什么心里去告诉太守这件事的?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的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对人物心理揣摩也较到位。

  三、重点句子重品味轻翻译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子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段文字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对于这类句子不能只带领学生们翻译一下就好了关键是透过文字让同学们明白到陶渊明理想社会的模样。为此设计让同学们仔细品读本段文字通过字词想象这个村庄的特点、它的环境、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表情精神状态等。同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又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及个性特点补充在《桃花源诗》中的有关诗句加深理解。

  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尽量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出发尽量让他们把每一个想法每一次表达说清楚说透彻如很多学生都提到“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到一幅安宁、和平的画面这些都是同学经过想象得到的如果不做细致品读我们如何能想到呢?或许这正是文言的魅力所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我在教学中还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的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4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5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很多次了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在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时我用幻灯片出示了与课文语句相符的彩色图片学生非常感兴趣都被那优美的桃源之景深深吸引了就连那平常上课爱开小差的学生都大声地朗读起来。我趁机让学生练习朗读谁读得好谁就有机会开启下一页的美景结果学生非常踊跃。而在教学之前我还担心这一教学设计是否幼稚会不会让学生只注意图片而忽略了对课文的学习。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启发我深思究竟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想想学生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学习教师如何设计才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生命课堂教学改革其目的和宗旨也是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益朔造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而我认为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一个一直在提但一直未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上学期开始我校在各班开展小组学习以来应该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教师加强了对小组的评价各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发现有些时候小组的发言成了默认的那么几个学生的事甚至成了组长的任务了一些学困生在历经失败后又是兴趣缺缺了。至此小组学习已经陷入了流产的危机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挽救?

  这一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不要只盯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能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学生的需求然后着重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教学才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所喜爱的。教师的教学不是只要我的教学完美了就可以了而是应该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标准。只要从这一目的出发采用什么教学方式都是可行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只依赖于小组学习还应该采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时时体会到语言的美生活的美要善于用美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乐于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