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相关阅读:吴伟业《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简析 >>>进入阅读

过吴江有感吴伟业①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②。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注:①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清顺治十年被迫赴京出仕。②月痕生:月属阴象因而在古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1.请赏析本诗的构思脉络。(5分)2.诗人康熙七年(1668年)春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深有感怀 >>>进入阅读

正文: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⑴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
⑵觉(jué):睡醒。繁露:浓重的露水。
⑶临:面对。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⑷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⑸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
⑹逾(yú 余):更加。
⑺时一喧(xuān 宣):不时叫一声。
⑻倚(y? 乙):斜靠着。楹(yíng 营):房屋的柱子。旦:天明、天亮。
⑼言:说。


试题及阅读答案
① 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以动写静反衬
③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4)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坠” “泉响”“鸟喧”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案:诗人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用露、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营造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从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愁苦(1分)

(5)诗中哪个词最能明显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其有如此情感的原因(4分)
答案:“寂寞”(1分)
原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两点即给3分)

6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答案: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7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联系本诗意境加以分析。(3分)
  答案: 反衬手法以动衬静(1分)“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2分)
                          
8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
 答案: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9.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5分)

10.试分析“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写法上的特点。(6分)
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6分).

11)颔联中“泠泠”两字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泠泠”是清凉、清冷之意。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照进稀疏的竹林洒在竹林的地面给人清冷之感。(2分)“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2分)
   (“泠泠”形容水声清越。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涨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12)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4分)
答:寂寞之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1分)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1分)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以动写静反衬出夜的寂静从而衬托出他的寂寞情怀。(2分)

13、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答: ①以动写静或反衬(1分)。
②作者夜中不能寐起望西园。远处传来的泉水声还有那一时的鸟儿喧哗声打破了这沉寂的夜晚(1分)。作者以动写静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1分)。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1分)。

14、有人说这首诗的落脚点在“寂寞”二字上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4分)
答:①同意(1分)。②诗人用“露”、“月”、“泉”、“鸟”这一组意象营造出凄清、冷寞的意境(1分)。诗人在中夜时分起望西园寒月下的夜景使诗人触景生情一种谪居偏僻之地的孤独之情袭上心头(2分)。(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二: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
(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1.这首诗的诗眼是       。(2分)
2.分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4分)
3.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这首诗的诗眼是  寂寞 。
2.意境:颔联通过“寒月”“疏竹”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凉的意境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因被贬而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
3.反衬手法。用“泉响”“鸟喧”衬托出环境的寂静。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2分)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1分)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
2.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4分。答出“以动写静”或“反衬”给1分简单分析得1分;感情理解准确答到关键词“孤独、愁苦、寂寞、郁悒、无人理解”等给2分。另:如果答出借景抒情以空旷寂寞之景衬托作者谪居中孤寂的情怀得2分)


【参考译文】
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
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
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
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
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赏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贬谪永州期间的一首诗。全诗八句四十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当写于在这期间。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四野万籁无声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环境非常寂静。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banner广告2

其他类似文章:描写雪景的诗句 >>>进入阅读

描写雪景的诗句  雪是那么的伟大又是那么的气势磅礴一片白茫茫的让人赞叹同时又让人喜欢下面是描写雪景的'诗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描写雪景的诗句  1、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3、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进入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