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汇编7篇

正文:

精选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汇编7篇

精选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汇编7篇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 篇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与消亡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与人们对春节与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与重阳这两个传统节日就更是渐行渐远。

  粽子似乎是端午节的标志。其实南京习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节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苏州和杭州。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计划供应的粮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应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时揭开粽叶只觉肉香扑鼻。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地折成一个长方体全无艺术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术活往往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真是满室生香。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 篇2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一说到这两句诗大家马上会想到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是我们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的传统节日—端午我知端午。

  公元前229年战国时代楚秦夺霸权诗人屈原列右大夫很受楚国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昌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能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惧灰仰天长吧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5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从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五。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大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怕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为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尽管端午年年都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一是纪念屈原说;二是迎涛神说;三是龙的节日说;四是恶月恶日京;五是夏至说。由于屈原的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所以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端午节是家家户户口团圆、是最幸福的时候到了这一天早上天不亮的时候爸爸妈妈在门上挂上艾叶、香囊妈妈会为我系上五彩线保平安。我会和哥哥、妹妹、小弟一起玩耍做游戏。吃饭的时候到了我来到饭桌前给大家都分上一个粽子自己最后拿一个把绳子解开剥开叶子就可以吃到里面香香、软软的粽子了。大家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我知端午。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 篇3

  端午节少不了的一项活动就是划龙舟很多人都会趁热闹顶着烈日看这一年一度的赛龙舟盛况其实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先秦就已经有记载。而且赛况并不亚于现代的龙舟的比赛。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 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 篇4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习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中国是一个拥有50xx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期间有许多值得沿袭的传统和文化。当然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适当的改进。但将它们统统淡忘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说:我们每年也都在过端午节不能算淡忘。这话听起来不错可是仔细想想我们除了在“过”端午节之外我们还做了些什么还因为节日有过什么样的心灵触动吗?节日总归是要过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样消磨一天的时间只是食谱变换增加了一道“粽子”还要被挑三拣四。这就是中国的端午节也许人人都会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为他投入江水时飞溅的爱国情绪所震动?我们正在腐化历史的精髓压缩古人的情操折断传统的翅膀。

  反观韩国不论端午节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们对传统的尊敬:孔子所宣扬的礼仪在很久之前传入韩国之后再也没有中断过韩国人对礼仪的遵循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对孔子的崇敬也超过了中国人我们只会死记硬背那论语而韩国人早就将论语付诸于行动。在xx年动乱期间中国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们却对者这为礼仪之父顶礼膜拜也真正将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我们辨证多年之后才发现孔子精神需要取舍地保留而黄海彼岸的国度却将其日益完善。近年来韩流之风刮得国产电视剧站不住脚从他们的电视剧中很多中国人惊叹那里的礼仪要去学习效仿但那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创设的传统啊!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批判端午节的归属呢?自己不珍惜传统把传统的归宿交给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应当。

  引用一句论语:“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题目中写下“我家乡的…”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传统不能丢不能全盘否定。因为端午节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懂得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 篇5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玻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 篇6

  每到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是我们奉化人必不可少的习俗。我知道我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可为什么要插艾草呢?大人们都说艾草是用来祛瘟辟邪的而我也知道艾草有着很大的作用它不但可以驱蚊虫还能令人保持神清气爽。我不想停留于表面越是搞不懂我越想知道。我是个爱刨根的孩子知道艾草的由来于是我便去问爷爷爷爷把艾草故事的来龙去脉讲的一清二楚。

  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位老神仙来到人间打探民风因为那时候人们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的生活着。老神仙来到了人间变成了一个衣衫破烂、可怜巴巴的老乞丐。他右手拄着木棒左手拿着一个破碗来到一户普普通通的农户门前。家中有位大嫂正在喂猪猪吃的不是糠皮而是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里他不露声色把破碗伸了过去在农妇眼前晃了晃哀求道: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你施舍点东西给我吃吃吧!大嫂瞪了老神仙一眼说:去去去臭乞丐给你吃还不如给猪吃!猪吃了还长肉呢!老神仙哀求道:仁慈的大嫂不给饭吃给一点水喝喝吧!大嫂听了顺手将墙上挂的被虫蛀掉的破木勺拿了下来扔给老神仙凶巴巴地说: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这东西怎么能舀水呢?老神仙生气了用袖子往墙上一拂墙上立刻出现了十个又大又显眼的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内死光。化作一缕青烟升到空中那女人吓得脸色白里透青好久才反应过来知道自己闯下了滔天大祸。

  第二天老神仙驾着云朵手中拿着瘟药正要向村里撒瘟药忽然看见一个妇女一只手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大儿子另一只手里搀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儿子在匆忙赶路。老神仙感到困惑怎么大的抱小的牵!于是又变成了一个老头倒在路发出一声声的呻吟女人的看见了忙问老人家你怎么啦?我脚被树枝戳了一个洞。那女的一看老头脚上到处是血把手中的孩子一放随手在路旁的草丛中摘了摘了几片艾草叶放到老人的伤口上没过多久血就止住了。老人问了:你走得这么急上哪儿去呀?那妇女说:我村里有个大嫂脾气不好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生气了说三日之内让我们全村人染上瘟病死光我们急着去逃命。她边说边把老人搀扶起来说:老人家你也同我们一起去逃命吧!那你为何不抱小的走呢?老人家不瞒您说这大儿子是我丈夫和他前妻生的。现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们的命根子留下来好好照看才是。噢!老神仙听了一愣心想自己差一点儿就办错了事!天下还是好人占多数坏人毕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说:你们大可不必担心也不用逃命了这艾草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顶上就不会得瘟病死去了。说完便跳上云朵用拂尘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里。一到村子女人就到处找艾草又把这消息传遍了全村。后来老神仙虽然在天上投了瘟药但因人间处处都有艾草所以也就都没事了。

  从此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同时我们也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 篇7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屍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