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

正文: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以及文体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其中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面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自由朗读:读懂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或者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4、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3、通过这么反复的描写表达了老妇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二、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将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三、布置作业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文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