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800字

正文: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

  《论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下面是论语读书笔记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每次读到这一节心里就在想为什么会是有子的话放在了第二位。孔子活了72岁说过的话不计其数谈到孝弟的也多为什么选择有子说的这一句如果选择一句孔子的话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吗。其实既然是记录孔子的思想的书都记录孔子说的话不就完了嘛干嘛把孔子的徒弟们都拉出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唱戏啊。《孔子家书》里孔子说的话那家伙长篇大论的就像《孟子》一样道理说得透透的足够编一部论语了干嘛把这些人放在里面?看看佛教的分歧天主教的异端大家都抢班夺权天下就是这么被搞乱的。

  这个问题自己想了很多答案没有结果。

  不去想它一时半会看样子是搞不懂了先这么着吧。

  搜索《史记》调查调查这个有子书里是怎么写的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上百度再看看输入“有若”。

  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原来如此有若被打倒了。但还是一个好学生。

  从“有子”这个称呼来看这一节应该是有子的弟子写的所以才尊称“子”。有若有当第一代教主的机会可志大才疏没有搞定但个人魅力还是有的说不定还是《论语》杂志社的主编所以才抢了个第二。

  先不管它排名还是读书要紧。

  这一节中的主要意思是孔子学说中的中心思想---仁。

  借有子的口从孝弟引出仁。

  孝弟为齐家的关键而仁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

  和第一节紧密相连上一节说我们孔门弟子的志向是治国这一节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针行仁政。

  而孝弟是仁政这个大纲里面具体而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说我们的施政方针是行仁政。我们的主要思想是仁为什么呢?因为仁里面包含着孝弟这两样东西。我们认为在家里为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而在工作中喜欢对上级不恭敬的不礼貌的又坏心思的不多这种人你想让他造反没有听说过。所以如果让我们执政老大们都可以放心我们绝对不会抢班夺权造反那是违背我们的宗旨的。我们还要把我们这种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不造反运动的团体来。以此来保护老大们的宝座财富和美女。

  这样理解有人就会说坏蛋们也有孝顺父母的也有和兄弟亲如手足的犯上作乱的可不少啊。这该怎么说呢?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姑且这么说《大学》里面教导我们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样就好理解了仁的教育是从家教开始的为人先孝弟了然后再学习其他的德行就可以开始行仁政了。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关键是孝弟只是基础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技能要掌握才能够实行仁政。

  然后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第三节。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