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15篇)

相关阅读:三月你好心情说说 >>>进入阅读

  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线上发布说说用以记录每天的生活写作和思考。你知道什么样的说说才是特别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月你好心情说说欢迎大家分享。 >>>进入阅读

正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笔记1

  论语就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就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就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就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就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就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就是强人所难吗?人不就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就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就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就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就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我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就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就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就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就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我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却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牵强的就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而后时不时的实习不一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恼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抱着学习的心态则不顽固。信奉忠信宣扬忠信。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重威严、好好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全科5班 胡徐静 13810531

《论语》读书笔记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可爱的——讽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粪土之墙不可圬(音乌涂饰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音乐发烧友(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更有穷途落魄时路人的哂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已打下《论语》等儒学经典深深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多出于此如见贤思齐、循循善诱、克己复礼、见义勇为、任重道远、温故知新、祸起萧墙、当仁不让……

  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发散着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成语、箴言辞简而意深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非常适宜。

  夫子就是这样一位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深邃而又质朴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国学经典重树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实现自己的百年复兴梦!再读《论语》木铎铿铿声犹在耳——

  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谆谆教诲页页叮咛。 这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叹……

《论语》读书笔记5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反省自己越多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己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学习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完善和改善最后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成功的彼岸。

  为别人出主意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样和朋友交往必须真诚。总之对已、对人要忠诚、诚信。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要常复习而且必须要落实在行动上去实践它所谓“学以致用”。这里的习绝不可以单单理解为复习应包含认真实践。

《论语》读书笔记6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7

  《论语·八佾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可爱的——讽其弟子宰予“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音乐发烧友“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更有穷途落魄时路人的哂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已打下《论语》等儒学经典深深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多出于此如见贤思齐、循循善诱、克己复礼、见义勇为、任重道远、温故知新、祸起萧墙、当仁不让……

  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发散着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成语、箴言辞简而意深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非常适宜。

  夫子就是这样一位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深邃而又质朴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国学经典重树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实现自己的百年复兴梦!再读《论语》木铎铿铿声犹在耳——

  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谆谆教诲页页叮咛。这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叹……

《论语》读书笔记8

  读了《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拦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小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羞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诉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连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知识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谦虚知识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可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尊敬他的人越来越多。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一直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张。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知识。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繁荣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其实他的双腿已经不灵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会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是否长久而是在于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让自己后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读书笔记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里讲的就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就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就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就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就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就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就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就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就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就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就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就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就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就是贪污或就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就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就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就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就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就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就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就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就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群众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就是上晓天文有的就是下通地理;有的就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就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就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就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就是正就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

  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努力实践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读书笔记10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论语》读书笔记11

  不知道哪天开始班级里同学们开始满口的之乎者也一会儿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会儿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我一头雾水。好不易知道了这都是同学们从《论语》中引用来的我怀着满腹的好奇找来了这本书薄的一本寥寥几千字。可就是本书去让我从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他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眼中每个人也都有他们自身的长处。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况我们呢?从这里让我明白了与人交往相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更应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些那些好的摒弃那些不好的。

  在学习方面《论语》这本书里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思考要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要时常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要温故知新。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是啊一个人如果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大的学问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用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称之为人呢?

  《论语》就像一位谆谆善诱的长者耐心而仔细的教着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做人如何尽孝如何学习。每每翻阅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本书会一直陪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势必会为我的扬帆起航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论语》读书笔记12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

  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撰而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目前“英语潮”、“韩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质更为以后的英语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才特有此布置。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首先就应该对本国的文化十分熟悉这样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外国人。“双语人才”是要掌握两种文化并会熟练应用两种语言的人才。假如连自己本国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传播我们的悠久历史呢?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读书笔记13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星星引导你去前进而让我转变最大的就是一颗星那个照亮了我生命的启明星—《论语》。

  《论语》是孔子所说的话每短短的一句话都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等。

  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最社会对世界对现实之中的事情还处于懵懂的时期。我正处于人生的路口不知从何处出发也许踏错一步就会进入那无底的深渊无法自拔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的诱惑电脑、游戏、赌博、毒品……都在危害着我们成长的环境。但从《论语》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鱼蛋阿姨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我来说学习第一我们正式学习的年龄在正确的时间要做正确的事。

  张若虚在《春江花日夜》里树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虽然很小但我们还是需要规划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你会吗?我想说是了学习的时候了学习是很重要的学而第一为自己的将来而打拼!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要正直要有道德讲道德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是需要道德的。讲话为名有礼貌。促进到的法治社会的发展。

  在《论语》中的不断探索我发现我的心灵成长了很多。当然在《论语》中不只是我说的这些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虽然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不不同。但连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样去面对现代社会呢了?连古代经典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论语》点亮了我的生命让我感悟了成长。

  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启明星了么?

《论语》读书笔记14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论语》读书笔记15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为了大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与之情谊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banner广告2

其他类似文章:读岛上书店有感 >>>进入阅读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岛上书店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进入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