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译文及注释

正文:

《伯牙绝弦》译文及注释

《伯牙绝弦》译文及注释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那么《伯牙绝弦》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历史事件

  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酒肴乘船往东海进发。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非常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锺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课文资料袋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相关名曲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锺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流水》曾被带上太空放在一张镀金唱片里。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内容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锺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锺子期他们约好第二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锺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锺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少数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本文通过讲述了楚国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啊!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