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说课稿(15篇)

相关阅读:等人的诗句(精选110句) >>>进入阅读

  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人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进入阅读

正文:

《米的认识》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米的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米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由于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千米认识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三 、说学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分组讨论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是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分别有多长呢?

  想一想她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

  度单位——千米。(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通过回顾唤起学生对已有的`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温故知新

  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新课先知

  自学教材26页例4。

  1、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 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的长度。 运动场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3、如果学校操场跑道1圈长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离看看它有多长。

  ( )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

  ( )个500米是1千米;5个200米是( )千米。 5、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 )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6、一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00米( )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

  1、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组织小组交流疑问。

  2、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使学生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励

  1、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

  2、全班学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并作出一些评价。

  五、当堂检测

  填一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 )、( )、( )。

  2、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 )作单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长度单位。 辨一辨。

  1、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算一算。

  20xx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学生进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拓展练习

  学校运动会1千米的跑步比赛中第一名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离终点还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时跑完了多少米?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米的认识》说课稿2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米的认识》说课稿3

  说教材:

  《米和毫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 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分页标题#e#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 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米的认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0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君悦花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设计意图: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换算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提问: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提问: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巩固应用

  这里老师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设计意图: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设计意图:安排这几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设计意图: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米的认识》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学生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四、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电影相距38()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米的认识》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及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 “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第二、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2、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第三、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第四、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米的认识》说课稿7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

  《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三、优化流程突出主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因此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米时从生活实际引入: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方便?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引导探索训练技能。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和8厘米比长短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四、久经磨课追求卓越。

  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我长期在低年级进行数学教学工作对文本还是熟悉的但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还要下细功夫。努力做到:

  1、研读教本。把握内容核心校准施教目标。

  2、以学定教。反复比对教案按班实施计划。

  3、情趣高效。设计多种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始终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始终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米的认识》说课稿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长度》中的第一课时它是本单元单元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测量认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编排看是在学生上学期认识了米、厘米知道了分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千米”是最大的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8个人站成一排”的实践活动推测出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由此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例2在例1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的长度从而主动构建1km的长度观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1千米=1000米。

  【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测、抽象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能用千米进行恰当的估测。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直至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定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如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则是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我们班的孩子在上一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坐出租车、看路边的交通警示牌、路标等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也已见到过千米。但“1千米”到底有多长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没有具体概念的。那如何给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都相对较差的二年级孩子建立1千米的观念呢?这就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逐步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在游戏中学习。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知识。本节课我就准备将“捕鱼”的游戏与例1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

  2、在情境中感悟。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为了巩固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估测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估测哪些地点之间是1千米;欣赏祖国风景名胜图等环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3、在活动中构建。为了在例2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我准备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提前与体育老师联系让学生上体育课时亲自围着操场走5圈记下时间为帮助学生构建1千米的观念作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准备从“引入、感知——展开、体验——练习、应用——拓展、延伸”为主线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引入、感知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可能对“清水到大竹”的具体长度不太了解因此我将主题图摆在了练习应用中的图片欣赏环节。而本节课我准备就采用谈话引入教学。从了解学生身高的对话中引入顺便也就复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顺便再抛出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其它长度单位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呢?”通过这一提问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展开、体验

  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在教学中我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进行估测,层层感知逐步形成对1千米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我我准备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初步估测激发求知欲。在引入问题中当学生说出“千米”时让学生展开第一估测:那你们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就是1千米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学生回答的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可这就让恰好激发了学生想知道确切答案的迫切性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

  第二步:利用游戏建立感知。当学生迫切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时我就可以利用课前玩儿的游戏进行引导了:“上课前我们玩捕鱼游戏时8个同学组成的鱼网大约有多长呢?”同时请1竖排的8名同学起立将手拉起来让鱼网再现。学生在已有的对米的认知基础上估测出这是10米后就接着提问:“那80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800个同学呢?”让学生逐步推算出“800个学生拉着手站成一排大约就是1000米”。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好“10个100米就是1000米”这一阶梯让学生在分析中逐步感知。由此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在生活也就叫1公里”并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1千米好长呀!

  第三步:通过实践逐步构建。“大家都认为1千米好长!那你们具体去走过1000米吗?”面对学生的满脸疑惑我便给学生介绍:我校运动场的跑道每圈恰好200米。同时播放一名学生围操场走5圈的片断。看到片断中的小男孩随着圈数的增多表情的变化立刻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思路也回到自己围操场走了5圈时的情景。这时就让学生谈谈自己走了5圈后的感受花了多少时间。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逐步总结出:原来沿操场走5圈就是1000米1000米真的好长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1千米的长度观念。接着就让学生从观察分析中得出1000米=1千米。

  第四步:再次估测巩固升华。当学生对1千米形成表象后我们进行第二次估测:“从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抢着汇报。由于此时学生对1千米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估测的准确性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当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多媒体显示学生从我校回家的.主要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情绪怎能不激动学习热情定能大大提高。

  趁着学生兴趣正浓时我们又回到第一次估测的问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之间也相隔1千米呢?让学生根据刚建立的对1千米的认识和自身估测的经验各抒已见相信定能听到学生自信的回答。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历了“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体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比较清晰了回到最初不会的问题上再次进行估测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就进行了再一次的升华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我主要设计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习题:

  前面两题是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线题。多媒体出示人步行及几种常用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行驶速度让学生在自己手中的题单上进行连线。

  第二题:填长度单位。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这两道基本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千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第三题:是让学生从欣赏图片中感受千米在生活应用。各种各样的路标、道路指示牌上我们能看到千米的身影;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她哺育了千千万中华儿女;连绵起伏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它是中华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当欣赏完祖国的大好河山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你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千米进行延伸。

  第四题:向同学们出示一段“神舟”六号的图文资料其中有很多带有千米的数据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千米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本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课外体验活动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再次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板书

  最后向大家展示的是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km=1000m

  km表示千米

  以上就是我对《千米的认识》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指教谢谢大家!

《米的认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认识米 用米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米 用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烦从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着又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结论。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积累学生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进行正确的测量是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法

  为让学生掌握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量我放手让学生操作体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行学习。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通过观察活动、估测活动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认真细心、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演示法。对米尺进行演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与学生一起用肢体表示出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等实物。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参与互动共同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一段录像:一生拿着10厘米长的直尺在讲台上量黑板边的'长度另一生拿着20厘米长的直尺在教室里量教室到底有多长。他们累的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学生会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进而思考“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这样设计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例4首先解决认识米的问题。我打算分这样几步完成:

  1、认识米尺

  多媒体课件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1米=100厘米为估量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拓宽知识面。

  2、画一画

  在黑板上用米尺画出1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认识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3、比一比

  (1)从学具盒里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师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伸开双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发现伸直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这样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突破了重点。

  4、小儿歌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后我会和学生来一首互动小儿歌:

  师:伸开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开我的1——米。(伸开双臂)

  师:抖抖你的1——米。(抖抖双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学着老师的样子抖抖双臂)

  新课标说明:教学活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知识“人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满足有能力学生的学习欲望。

  5、找一找

  接着我又设计了找一找活动 “睁大双眼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使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眼睛。

  例4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用米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这样突破重点的:

  小组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1、量出1米、2米、3米长的绳子。(第1、2小组合作完成:第1组同学拉绳子第2组同学量一对一。然后第2组同学拉绳子第1组同学量一对一)

  2、先估测然后量出黑板边的长、教室的长是几米。解决课始录像上的问题。(第3、4小组合作完成:第3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4组同学观察结果。然后第4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3组同学观察结果。)

  3、先估测然后量出组里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厘米或者说是()厘米。(第5、6小组合作完成:第5组同学给第6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然后第6组同学给第5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

  最后学生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时整节课进入高潮。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新课标明确表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课本第8页练习一第4题的内容我自编了一个数学小故事: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小红在公园跳绳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时跑来了一只小猫依偎在她的脚边。根据故事进展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依次判断一根跳绳、一把椅子、小猫身高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

  四、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米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量黑板边长、教室长、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学到的本领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堂上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米的认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千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又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换算打好基础。教材例题首先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整体感知千米的含义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通过看一看、走一走、算一算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体会千米认识1千米=1000米真正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随后的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能熟练地应用于生活情境中。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运用千米来描述事物长度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在简单的单位换算练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深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开展本课的探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组织学生回忆: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并引导学生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构建概念。

  我打算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第1个层次:初步体验生活中的千米。通过媒体播放搜集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你还在哪里听过或看过“千米”?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从现实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2个层次: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教师设疑:1千米到底有多长?组织学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让学生体会100米的长度。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走100米的路长吗?那走10个100米该有多长呢?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从而引导学生得出1千米=1000米。通过引导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第3个层次:感知、体会1千米。提出问题:学校跑道一圈是200米几圈是1千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1千米的长度。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我打算分两个层次设计练习:基础练习:第1、2、3、4题。通过引导学生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既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又巩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综合练习:第5、6题。通过运用千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新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亲身体验和感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米的认识》说课稿11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结合跑道同学们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

  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

  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

  如果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

  通过推算1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结合课前的实践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

  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

  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 这就是他们的路线图这是他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在考查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路线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距离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学校到信达的距离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达到医院的距离也是1千米。

  这张路线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

  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

  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实践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米的认识》说课稿12

  一说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 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

  2、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 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教学中我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走或者跑学校操场8圈的感受(因为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只有125米)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

  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抢着汇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电脑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极点。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画面:载有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12日上午九点整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天天气良好地面温度2-3摄氏度西北风6-8米/秒高空风40-50公里/秒。九点十分飞船和火箭成功分离火箭工作完成。飞船升空后运行在距离近地点高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距点火583秒。九时四十分当陈炳德总指挥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很多人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并配有神六升空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不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

《米的认识》说课稿1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千米和吨的认识

  人教版上册“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从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再实际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

  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 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教法和学法看成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综合考虑、设计教学。还要借助直观、及时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提高分辨能力。

《米的认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米的认识》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简。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

  难点: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

  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三、说学法

  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进修附小到红石湖公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可以布置学生绕操场跑道跑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换算。

  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以及测量找出米与千米的关系同为合作解决二者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千米=1000米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这一例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应用长度单位的例子吗?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并谈一谈学习体会。

  再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方面也进行回顾整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教学重点的认识促成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banner广告2

其他类似文章:【精选】小兔作文400字三篇 >>>进入阅读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兔作文400字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进入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