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正文:

分析《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分析《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析《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三字经》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经史、诸子百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一、涵养志向树立人格

  “性相近习相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了的这一点。似乎不必去为人生下来是性善还是性恶争论不休总的来说是一张白纸在本性上不会有大的差异。但后天的作用不可小视人会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个人的经历和努力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养成自己的性情和爱好。“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邻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这个道理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专门指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认为选择仁爱的邻居才是明智之举。宋代朱熹曾在《四书集注》中注之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就是说不仅要择邻里而居而且还要择贤邻与仁邻而居因为孔子认为:“贤者辟世其次辟地”。这一思想与孟母三迁这个典故著称于世。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外还要重视自我的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将人学习个过程比喻为玉的琢磨过程人也是如此。人只有经过不断刻苦的磨练通古达今明晓事理才有可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怎样才算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大思想家孔子将人放置于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因此他提出了人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孔子重视孝悌之道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自然的情感是“仁”的萌芽点。反思现在不可否认的是孝道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不尊重父母遗弃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孝道意识以至于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强化孝道教育势在必行。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发生了孝悌观念才会体验到一种最纯真、温煦、亲切的感情唯有这种非功利的情感才值得加以培育并推广到社会。也就有了后代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等。这不仅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让孩子能从小培养理想的人格。

  二、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三字经》是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的传统中国社会众多儿童读物里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孔子《论语 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说在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三字经》从“首孝弟次见闻”到“通古今若亲目”开始走进一个传统的文化世界。首先是为儿童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常识“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按照一定的顺序拓展见闻这一部分包含了自然常识、人伦常识和生活常识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孩子的生活教育。其次就是儒家经典。从“凡训蒙须讲究”到“经既明方读子”《三字经》全面涵盖了儒家经典的相关信息从十三经到五子介绍作者说明篇目知识信息非常大在这些基础上又以精炼的语言说解经典大义明确要旨。第三是由经入史《三字经》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知识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勾勒出来。这些实际上是对传统“经史之学”的发蒙。

  经史之学是国学的正宗清代大儒钱大昕说:“为学当自经史始。”在儒家经典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中古人用生命印证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与借鉴。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些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在传统文化里汲取了营养。

  当代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在他具有自传性质的著作《去日苦多》中写道他自幼在自家私塾接受传统儒家的发蒙教育。杨先生回忆说:“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只有《易经》没读后来又读了‘十三经’的一部分还读了《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龙文鞭影》等。熟读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楚辞’”。他还说道:“十岁出头时我还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行的明清传奇、话本等。”在国学的浸润与陶养中少年杨宪益的颖悟与才思逐渐显露出诗人气质与情怀亦现出端倪。充分说明通过传统文化给予蒙童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

  三、劝学励志树立理想

  在《三字经》的结尾胪列了大量古人勤苦求学的事迹从不同的角度勉励人们努力读书治学。且不谈古人大家知道民国时代的文人艺人个个满腹经纶他们的本事从哪里来?从刻苦的阅读艰难的背诵中来。当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郑振铎能背诵《左传》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范文澜能背诵《文心雕龙》……文人如此艺人的努力也毫不逊色。余振飞小时学《闻铃》一戏时每个黄昏都要将台词念唱上五十遍哪怕会了也还是要照旧念唱。经过这一番功夫他的咬字、换气、放音纯纯正正。

  如果我们今天肯像民国文人艺人一样去下这样的苦功我们的知识也一样会更准确学样也会更深厚。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不同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大不相同。《三字经》这部书成于封建社会所以他的目的也是服务于那个社会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糟粕的东西。时过境迁事易时移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今天可能做不到古人那样的深度但我想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多地读一些经典因为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经过了时间的淘汰它能够流传下来毕竟有它的'道理。

  拓展资料: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作品赏析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版本变化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1949年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如:

  1.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2.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国际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当时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普希金细读后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如今普希金故居还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年)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新加坡出版潘世兹翻译的英文本《三字经》被推荐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并成为新加坡的教科书。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