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正文:

关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关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导语: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赵括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另有学者认为纸上谈兵不是说赵括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4]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