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翻译及赏析

正文:

苏轼《蝶恋花》翻译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苏轼《蝶恋花》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译文

  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夜间好梦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

  在那天绣帘相见处低头假意走过笑弄鬓发如云缕一般。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画屏:有画饰的屏风。

  ⑶惊回:惊醒。

  ⑷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楚王游猎之所一说在江汉平原。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暮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⑸纱窗:蒙纱的窗户。这里喻指男女幽会的房间。春光:原指春天的风光这里代指青春、岁月。

  ⑹佯行:假装走。

  ⑺香云缕:对妇女头发的美称。

  ⑻敛尽:紧收收敛。春山:喻指妇女妓好的眉毛。

  ⑼轻诉:轻快地倾吐。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赏析

  苏轼的词具有多种风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而创豪放一派;有的婉转多情并不亚于柳、秦诸家。这首《蝶恋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它毫无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上片回忆了恋爱的全过程:初遇——破灭——思念。“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情缘突然被割断了这无异于一场美梦的破灭一切幸福的向往都化为泡影所以紧接着就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这里借高唐之典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了。“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其特别标举燕子是双飞春光是从纱窗前走过是因为这些物象最惹人相思意在表明自己这几年是在极度的思念中度过的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的。

  下片回过头来集中描述他们之间最甜蜜的一次会遇。“那日绣帘相见处”点明相会的时间与地点。“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当人理鬓自也是一种保持最佳容姿以取悦于人的亲昵表示。“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一个姑娘家当然不好在人前轻率地倾吐自己的爱情可愈是如此愈见其纯真愈是招人疼爱。全词就以此甜蜜的回忆的结束而结束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相思之情是赤裸裸的热乎乎的可也是健康的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朴素。女主人公自然是青楼中人物男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的青年士子无疑。他们可以向意中人表示自己的爱情但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他们之间的爱情的中断决不是女方的变心更不是男方的负情而是受着外力的压迫与阻挠。

  此词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顺叙、倒叙的交叉运用使结构错落有致。上片先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再写甜蜜的欢会自然是倒叙。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如此交叉安排使其具有简单的情节颇有点像现代的抒情性短篇小说的梗概收到了曲折生情、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即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此词下片特意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因为只有爱得如此之深才能思得如此之切;只有享受过如此的欢愉才能产生如此的痛苦。这比说任何伤心的话更伤心十分。

  爱莲说翻译赏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逐句翻译

  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

  (它的枝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

  ⒍不蔓(màn)不枝

  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

  ⒎ 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