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相关阅读:第一次捉螃蟹作文 >>>进入阅读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次捉螃蟹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进入阅读

正文:

《论语》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书笔记1

  自从200X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

  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

  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 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

  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在《道纪》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我认为《论语》是孔子用对话体来写的议论文。于是许多朋友质疑我的这种判断。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从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编纂而成”这样的结论。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虽然《论语》最终定稿于诸弟子之手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这本书的结构不是孔子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呢?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实在很伤脑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历史问题上兜圈子如果我们就把《论语》当作一篇逻辑清晰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的议论文来学习是不是会产生效果呢?这个出现在《论语》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第十章中的言论以讨论各式各样的礼仪为主除去这最后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种模式。我们可以先试举几例好对这第十章有个初步了解: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在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一章的最后出现了与上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一段话: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段话并不难解奇怪的是它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先看看这段话说了些什么:飞鸟展开翅膀飞了起来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雉鸟时哉时哉!”随后与子路一起作了个仪式。这个仪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我们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仪式只看这段话的整体内容就很奇怪不知道它要说什么。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样即使历来将《论语》看成是言论集但这言论集中还是将相近的言论放到了一起。其次这段话所描述的内容似乎与思想毫无关联这也与《论语》的决大部分内容的风格不相符。倒是有些像日记记载了莫种奇遇。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为也很怪异他们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鸟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三次鼻子。要是我遇到了这样的情景肯定以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动。 果然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就变的五花八门了。大部分的解释认为这是笔误将别的地方的言论错抄在这里或是根本不应该记录到《论语》里的奇闻逸事误记在这里。在我们搞不清含义的时候就开始怀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况且孔子不会喜欢记载什么奇闻逸事的因为《论语》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再看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是怎么说的:

  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

  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上就大有凤凰之象。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是长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就是得时、得位。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孔子周游列国要想救这个时代救这个世界救这个历史文化但却深感回天乏术。他藉着这一幕景致对子路表达这个意思而不从正面讲好像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用语言就用目前这个事实指示给子路你要懂得这个要立足要站稳要站得好早一点站到你的'好位置。“时哉!时哉!”要把握时机。子路这时候拱手:“是!”三嗅是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

  南怀瑾先生在试图赋予这段话一些思想意义但还是没有解决这段话与第十章其他言论毫不相干的问题况且将“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解释成“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也有些牵强。而子路的反应想象上去还是有些怪异。

  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这段话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现在我们假设《论语》不是一部言论集而是一部议论文。那么在第十章的全部论述结束的时候应该出现的是这一章的结论结论与论述过程在形式上的不统一是很常见的。于是我们有必要仔细审视一下第十章的内容。正象前面讲的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几乎看不到“子曰”。这一章中的内容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从穿衣到吃饭从走路到睡觉从上班到休闲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坐、如何卧别人送礼应如何回应遇到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等等事件具体而且琐碎。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容”这样的语句就出现在第十章。这与《论语》其他章节中那些谈天论地谈古论今的言论完全不同就像是孔子在谆谆教导着一群学子就像是孔子在上一堂行为规范的课程。于是我们就找到答案了:这完全是一组关于人在社会中交流时所需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如果我们用这第十章的内容和现今国际流行的素质教育(Liber-Arch)作比较的话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如果第十章的内容是素质教育的课程那么在第十章结尾出现的这段话就应该是毕业典礼了。飞鸟寓意的是即将毕业的年轻人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老师孔子发表讲话:“准备好了的年轻人学业已经完成以后就要看你们如何把握时机了!”这里的“时”当然是“学而时习之”的“时”。然后老师孔子和助教子路一齐行礼以表祝福、勉励之意。关键的是这个“三嗅”作何解释我查了《辞源》没有找到“三嗅”却找到了“三揖”《辞源》上说“三揖”是古时候的一种拱手礼据此我推测“三嗅”也是这样的拱手礼。于是我对着镜子试了一下发现作拱手礼时双手抱拳恰恰位于鼻子之下。当然你也可以双手抱拳举得高一些甚至高过头顶然而你马上可以感觉到不同的高度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举到鼻子之下的拱手礼恰恰反映的是送别的祝福和勉励。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孔子为什么一定要用飞鸟来寓意即将毕业的年轻人搞得后来的人胡乱猜测。前不久同《与霍金对话——中国自然哲学之于新宇宙学》的作者天河水先生交流对“学而时习之”看法天河水先生完全同意我对其中“时”字的解释并提出了一个佐证:“‘时习’符合《周易》乾卦精神也就是待时而飞”。而这个待时而飞用在这里用于解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也非常合适。原来孔子和子路所行的这个“三嗅”之礼不仅包含了对踌躇满志的学子的祝福和勉励还包含了对待时而飞的青春的礼赞!

  通过这样基于《论语》不是一部言论集假设的分析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第十章最后一段话与全篇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还得到了一个副产品。社会上似乎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繁文缛节限制了人的激情与创造而大家所认为的那些繁文缛节基本都出于第十章。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第十章原来是一组素质教育的课程。而如何使用这里学到的行为规范就要看每个人在生活中如何灵活运用了。就像是武功师傅教的是死招临战操练的是活用。

  《论语》的第四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这段话看上去并不难解原本以为可以一带而过的没料到稍稍停留片刻深入地想了一下却引发了一连串复杂的思考活动。先看一看对这句话目前流行的解释:“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乍一看这解释得很合理没有什么可以深纠的地方。但我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将译文和原文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别扭的地方是将“何有”解释成“有何难”了如果是“有何难”的意思难道孔子不会使用“难”字吗?显然不是《论语》中曾多次出现“难”字。翻一翻众多的版本几乎众口一词都是这样解释的再翻看《论语集注》发现这样的解释也是源于朱熹:“何有言不难也”。

  虽然大家都选择了朱熹的解释但我还是感觉不太对。首先将“何有”解释成“有何难”或“不难”用口语的话讲就是有点儿愣。其次“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这样的语气不太像孔子的风格。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怨天不尤人”。而按照上面的解释“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好象没说清楚没有说明礼让治国如何不难。而“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又有些怨天尤人的意思。如果我们认可这样的解释那么这段话所能带给我们的信息非常少只有“应该以礼让治国”这样一个信息如此一来在惜字如金的《论语》里就应该写成:子曰:“以礼让为国。”不仅如此“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从逻辑上讲也有缺陷它为什么不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让何?”怎样才能解开这一系列的疑问呢?看来“何有”是个突破口。如果我们先不管前后文就说这个“何有”恐怕有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是“哪有?”的意思。采取用《论语》学习《论语》的方法我们在《论语》里找找其他地方的“何有”: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第七章。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第九章。

  从第七章和第九章出现的“何有”来看它就是“哪有”的意思连朱熹也在这两处将“何有”解释成“哪有” 的意思。现在将这样的解释带回到我们正在研究的句子里:“能以礼让治国吗哪有?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先不管这段话的意思上面的解释从逻辑上讲除了“如礼何”翻译不出来其他三段是说得通的。于是我们需要按照这个思路考虑一下“如礼何”怎么解释。当然将“如礼何”解释成“要礼有何用”是不能带入我们刚刚做的那个句子里的况且这样的解释似乎也不太准确。如果我们将“如礼何”之中的礼字去掉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词:“如何”。看上去孔子的这段话是一个商量的口气是提了一个建议。好象问题出在对“如”字的解释上但这并不难只要查一查《新华词典》“如”字的第一种解释是:依照、顺从。好了我们将这样的解释带入:“能以礼让治国吗哪有?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依照礼怎么样?”这实在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难道孔子认为不能以礼让治国吗?但不必心急且看一看它与我们的体验是否相符。

《论语》读书笔记2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读书笔记3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论语》读书笔记4

  这个问题现在突然问自己还真不好回答。快四十的人了现在想起来读这本书是不是太晚了?这本书可是古时候小孩子就开始读的书甚至是倒背如流啊。

  没有办法谁叫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五四运动和文革打到孔老二之后才长大的原来的教育制度里缺少聆听孔老二教诲的机会。所幸的是现在还没有到老糊涂的时候还是来得及把这一课补上甚至可以说是为我们的下一代去读。

  社会上开始流行读国学我也赶个时髦吧。

  其实至少是在15年前我就已经读过论语可是当时读过就过了没有想过什么。在后来的读书生涯里也经常碰见过孔老夫子的身影可从来就没有往心里去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逐渐对孔子有所兴趣。

  10几年前最先开始是老子的《道德经》然后是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最后是《论语别裁》突然对孔子产生了兴趣。再加上现在有些言论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复兴的意思我也不能落在后面得加油啊。

  很多人对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提出了只有孔孟才可以挽救时代的危机特别是金融风暴后这种言论日益蔓延我就想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是时代的救星。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对汉朝有些了解这是个在中国很有特色的朝代。秦国以法治国统一了中国从现象上看好像是法家战胜了儒家。可是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刚下了台。

  汉朝接替了秦朝的统治可汉朝开始并没有采纳儒家的思想相反采取了另外的道家思想这也是当年和儒家争鸣的又一大门派。只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要不是五四运动和文革的打到孔家店也许我们现在的教材里会有很多的孔子言论。

  现在的中国也是经历了100年的磨难后才新兴的国家经过了70年的发展国力渐渐强大像极了汉朝。看上一个70年我们也经历过汉初的艰苦朴素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是不是就和汉朝一样开始要搞搞孔孟思想了。

  这个问题要等我看完书才说。也许看完书也不知道。先试试吧。

  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论语是在看完《大学》和《中庸》之后严格按照子程子说的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指《大学》)存而《论》、《孟》次之。

  看完以后有了个疑问书里说的话我都懂没什么难的空洞的很不就是一些大口号吗?什么要孝啊忠啊信啊这谁都知道。这样去喊口号我也能写《论语》说不定我的口号比孔子的还要响还要全面毕竟我们还喝过洋墨水见过美国英国德国啊的一些文化地方没去过可总见过猪跑吧喊一句真善美谁敢说我不对就是和全地球的公民做对。

  回头一想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这本书就应该早就被中国文人烧掉了怎么会成为官方的教材。中国古文人一点的不笨比现在的人聪明中国的古文化中的东西现代人都不一定搞得懂。看来是我没有搞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看了看什么朱子的注啊郑玄的注程子的解啊还有一些大师们的解啊说实在的有些地方也没有完全明白总觉得这本前言不搭后语的语录太杂太乱不知道该怎么去把它联系起来。

  看样子还是没有弄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这一次又翻看了很多人的论语的理解渐渐的开始有些体会了。可是体会这个东西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当时想得好好的过了几天就忘了。看来功夫下得不够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把读书的体会都写下来以后读着写着说不定就有那么一天来个豁然贯通呢。

  自古书生指点江山多半是胡扯只有是学到位的人才可以看清楚世间的恩恩怨怨我就把这当作一个目标吧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天。如果到不了就当是多学点自娱自乐做个秀才吧在家里教教儿子和老婆吹吹牛以供笑谈。

《论语》读书笔记5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华夏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精神内核也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学说博大精深而作为承载着这种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经典《论语》更是成为历代国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启蒙书之一。《论语》文字并不多整本书文字精简达练一些道理初读起感觉似乎很浅显但是随着读得深入不断地回味方才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在字里行间无疑都透露着圣人的智慧。

  或许即使穷尽毕生精力我们也无法完全领悟儒学全部的内涵毕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大儒学者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面对这种博大与精深我们会顿时感觉自己有如沧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领会《论语》中博大的智慧。我个人觉得在当前浮躁和焦虑的社会环境下读《论语》无疑是最好的一种净化心灵的修身之旅读《论语》也无疑是一次与先圣思想交流与对话的难得机会。

  初读论语之前了解论语的一些常识相关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觉得还有必要在读之前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为二十篇从第一篇学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尧曰篇为止共凡计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论述的事情各有其侧重点: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我感觉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读《论语》的入门篇主要目的是引导你进入儒学的道德之门学而篇主要论述的是对儒学基本范畴“为学”、“孝悌”、“仁”、“自省”、“忠”、“义”、“信”等的概括阐述。

  第二篇为政篇则在涉及前面一些内容如“为学”、“孝悌”基础上突出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在这里孔子以“众星共北辰”为喻强调为政者只有广泛推行德政才能团结群众为人民所爱戴。在当今的社会下又有多少为政者腐化堕落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围绕仁、德、孝的主题外孔子突出对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实的忧虑和愤懑孔子坚持维护周代的礼乐制度在面对当时鲁国的权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乐孔子愤然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仅在言语上而且将他维护周礼付诸于实践孔子每次拜谒太庙则必温恭俭让每事问当有人认为他既然懂礼为何每事都问孔子则说这才是礼啊。在对待礼的态度上孔子则认为虽然礼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但确实一种内在虔诚的表现因而当子贡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尔爱其羊吾爱其礼”或许有人会认为孔子很虚伪羊也是生命啊。实际上孔子这种做法体现他对礼的认识礼应该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两者应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与前几章类似仍然围绕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当人们谈论利与义的`辩证关系时往往会引用这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义利观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义理智性温仁恭俭让”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孔子对义很看重当然今人在考察这种义利观时显然显得更加有弹性了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所谓的“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反对一切向钱看”。

  在第十篇先进篇里主要谈论了孔子诸弟子的行为志向和孔子对他们的看法。在这一篇中有一章这样叙述大意是指季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显然在生死问题上是有所回避的这也是儒学的一贯传统注重现世对那些虚妄的来世则不重视。因而孔子这样回答季路的问题“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显然孔子这回答十分巧妙从另一个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达了孔子的生死观。在这一篇里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中有这样的描述“严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从中我们看出严渊应该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尽管孔子对仁德好学的严渊十分欣赏但孔子也批评严回的“亦步亦趋”不肯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孔子认为教学应该相长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亦步亦趋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严渊篇在这一章孔子集中阐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观念。其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义在与严渊谈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是仁;在与仲弓谈及仁孔子指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能达到仁;在与脾气暴躁的司马牛谈及仁义孔子又说“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说话慎重也是一种仁;而在与樊迟论及仁时孔子又说“爱人”、“知人”能够做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举直错诸枉才能达到仁。显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记得学而篇的最后一章是这样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们当前这个有些浮躁和物欲横流、同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的社会。我们时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总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视好像所有人对我都很冷淡。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难道人与人的关系就只能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困惑困扰了很多人我也曾受这种困惑困扰。一次偶然无意间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感觉到一种无言的震撼自己仔细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闷闷不乐就像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看不到太阳的光辉那样。我们在为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我们的时候我们真得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佛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为。敞开你的心扉打开心灵的窗户霎时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论语》读书笔记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书笔记7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

  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

  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8

  为政篇虽“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为政也凡管理、修身、识人、行孝、为学等亦可于其中见道学者宜合自身以明窥圣人之理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四书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谓正人之不正。“正”字上面的“一”意为持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政”右边是反文其象形是执条鞭。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转到正道上去。怎么做到这点呢?用冷冰冰的刑法还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显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谓心之所得。“德”字左边为双人意为行走右边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为这样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极星有以下几点根据。一是在于北极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样对人民具有导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极星是众星的核心所在是他们的中心德亦是为政之核心;三是北极星终年泰然不动而众星动之德也要保持静安治国具体的政策、方案等围绕着德可随机应变但不能超乎德之边际。再把“为政以德”这件事或这个人比作北辰那众星就是群众了“为政以德”必然光辉照见群星他们也因此拥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事无所守矣。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固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先师孔子对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则当顺时而次进之能至何即为何盖其相上远非我等凡俗易参悟体会也。

  “志”金文上为“之”下为“心”“之”是“足”的变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学即心向于学(觉)学有见道是为觉悟。

  “志”字金文

  见道后当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为固守正道非今之肤浅意也。不惑则心上无或明万物当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赋之天命是天赋万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则有天道固万物之理又胜于不惑矣。“听”繁体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边是德的右边是为正直之心。

  “听”字繁体

  耳顺即听之也顺知天命后还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顺。欲而当于理天理也;欲而不当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为上心已通天理岂会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来愈超凡开阔的`欲穷其道则既不可骄恃自满亦不能妄自菲薄当潜心虔意体悟修炼之至于何般地界皆为己之福也岂非圣人之恩德乎?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由从也。事虽为善有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此则亦伪耳岂能久不变哉?”——《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圣人辨识人之三层根据一层胜于一层也。“视”甲骨文写法上为“示”下为“目”意为眼睛看见天地日月星这是较为概括的象故而视人之所为善恶较为容易。

  “视”字甲骨文

  “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观”的象形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别好观比视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需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观。如表面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善也。

  “观”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盖未能融会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对列祖列宗之灵位需要虔诚静安去与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觉“察”就比“观”更深入沉静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则善不能移身安乐则善充其体。由此可见识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难学者当见善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以求尽善。

《论语》读书笔记9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可爱的——讽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粪土之墙不可圬(音乌涂饰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音乐发烧友(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更有穷途落魄时路人的哂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已打下《论语》等儒学经典深深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多出于此如见贤思齐、循循善诱、克己复礼、见义勇为、任重道远、温故知新、祸起萧墙、当仁不让……

  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发散着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成语、箴言辞简而意深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非常适宜。

  夫子就是这样一位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深邃而又质朴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国学经典重树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实现自己的百年复兴梦!再读《论语》木铎铿铿声犹在耳——

  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谆谆教诲页页叮咛。 这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叹……

《论语》读书笔记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读书笔记11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金山词霸?高级汉语大词典)。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12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就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明白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先就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透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就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就应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就应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

  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就是大就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就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有帮忙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就是孔子的'《论语》还就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就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就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我的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就是窝囊而就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就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就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就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就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就是古贤圣人还就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

《论语》读书笔记13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书笔记14

  每个国家都有自我的国学都有自我的文化这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民族的、国家的同样也是人类的、世界的。

  国人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当代大学生更有必要去学习国学。

  提起国学不能不谈《论语》而要谈《论语》又怎能不谈孔子——这位我国历史上众人皆知的大教育家呢

  从第一次接触古文就了解到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得知了他的“礼教”与“仁政”。孔子创立的私家设教授徒事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前进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动。他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校的局面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其中不少的零点知灼见直到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有这么一句话:“产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朴素。”我觉得这句话很恰当。

  我想四处游说的孔子没有想到他创始的儒家学说能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在今日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国学不仅仅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并且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也是有益的。

  自从我学习了《论语》我觉得我的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受到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它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不以穿着、打扮、享受为目标而是进取主动地用知识来武装自我的头脑使自我不成为脑子贫穷的人。又如在为人处事上我学会了“与朋友交而守信”、“人不知而不愠”的进取人生态度使自我成为大家欢迎的人。

  同时我对儒家思想中“为人道德修养”兴趣最大感触最多。孔子认为作为人必须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隐侧之心”“闫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则有之。“儒学”注重为人须有“孝悌心”而后方可仁爱。仁爱之人必会与人为善。对此我极为认同。

  孔子把道德修养看的相当重认为有人才能称为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学以致其道”;“朝闻道夕死可也”……无一不蕴含儒家思想“重道”的理念。“君子怀德”“德不孤必有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又无一不体现出儒家思想要求注重道德修养的理论。其实在当今社会仍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我觉得其根源还是告诫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足够注重自道德修养。

  每当我读《论语》都能由衷的感到孔子的伟大《论语》的`精深这也让我懂得了国学。懂得了它的美丽与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裹足不前不能沉溺其中但应用它们为自我照亮前进的道路。在08年万众瞩目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了国人期盼的开幕式面纱被掀起。顿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被世人所共享。《论语》、古筝、太极、京剧、山水、文房等等国学之多门类之广真可谓是文化艺术的熏陶之作。各国的运动员、记者、政要、观光客人齐聚北京参与盛会全球亿万观众从电视收看直播。开幕式上展现了中华几千年礼貌在适合的情景里有古代文士齐声吟唱《论语》开篇的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句引用于奥运开幕式意在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肤色、不分国籍来者就是客并且是上客体现了中国人好客之道待人之礼。其心赤丹令人叹服故场面宏大高朋满座喜笑颜开共贺盛事。

  其实与国学接触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真让我确切地讲出其含义就有点茫然不知从何讲起也许是它包含的资料太博大精深了也许是我悟性太差始终难以全部理解它的深奥。

  这或许就是国学的魅力所在它是我们礼貌古国的瑰宝是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是蕴涵着真理的艺术品。

  身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更应珍惜它深刻学习它时时用它来警戒我们自我如果不这样那我们又如何对得起古代先贤的这番苦心呢这样才不愧为泱泱五千看历史古国的炎黄子孙!

《论语》读书笔记15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中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banner广告2

其他类似文章:【精选】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篇 >>>进入阅读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进入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