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

正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P56 P57页 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同学数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同学心算计数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俺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独立考虑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出示课件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

  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同学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俺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习

  1、动画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为踢进2个网外7个看图你能写出几个算式?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同学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数一数

  分一分(1)

  认位置(上下、前后)

  认位置(左右)

  1―5的认识及书写

  几和第几

  0的认识

  8和9的认识

  认物体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总结拓展

  四、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的:

  1、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猪、小熊)

  1、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球这么快就掉下来?

  2、揭题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实践操作

  (一)滚一滚

  1、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分组体验

  4、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二)摸一摸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组织评价。

  (三)猜一猜

  1、提出要求;2、学生互编互猜;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三、拓展应用

  (一)堆一堆

  1、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分组体验

  3、交流验证

  4、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二)搭一搭

  1、提出问题;

  2、分组体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整理房间(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2、让学生懂得把物体按一定的标准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3、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在分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动手操作能力。

  整理书包(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点:

  1、让学生经历整理分类的过程体验整理分类的必要性。

  2、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让学生懂得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 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分三段编排。

  11~20各数的直观认识

  直观认识十初步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

  认、读11~20各数。

  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11~20各数的意义

  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写11~20各数。

  比较数的大小。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用对十几的认识思考计算方法。

  通过计算加深对十几的认识。

  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

  第78页例题首先教学计数单位十接着教学12的含义然后教学其他十几的数和20。小棒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和学具。

  (1) 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教材要求学生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这个关系包括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2) 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是高效率的教学设计。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3) 向其他数展开分两个层次先是其他十几的数再是20。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认一认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认就是看小棒图下面的数各个数里左边的1相对于1捆小棒右边的几相对于几根小棒这样的数读作十几。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要看着书摆。可以教师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

  教学20先出现1捆和10根小棒图再出现2捆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教材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个十是20初步理解20的`意义。

  2.在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数写出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整数采用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数位和位值都是计数法的要素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第80页例题在教学写数的时候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位和位值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计数器是根据十进制计数原理设计制作的教具在它上面能表示数位表达位值思想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数的组成基础上写数和读数。

  (1) 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使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的数。图中左边1捆小棒的下面是计数器的一根杆1捆小棒表示1个十在这根杆上拨1粒珠也表示1个十;右边的小棒下面是计数器的另一根杆几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在这根杆上拨几粒珠也表示几个一。把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上让学生体会计数器上的个和十的意思。尤其是11这个数计数器的两根杆上都是1粒珠它们分别表示1个十和1个一有利于学生区分个和十体会不同位上的数有不同的计数单位。

  (2) 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像这样教学写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明白个位上是0。小棒图只有2捆没有零散的小棒。所以计数器的个位上不拨珠。写数时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写0表示这一位上一个也没有突出了2个十是20。

  (3) 实物图、算珠图和写出的数三者结合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在直观认识11~20各数的时候对照小棒已经知道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在计数器表示数的时候又把对十几的直观认识反映到算珠上;写数的时候突出了先写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再写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以这些经验为基础教材出现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的叙述引导学生比较抽象地体会数的组成从而深一步理解数的意义。例题把写出18和它的组成留给学生完成再通过想想做做第1、4题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4) 11~20共十个数例题里写了四个数其余大部分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20这个数既在例题教学又在习题中反复练因为它是认数的一个难点。第1题与第3题的思路是反向的前一题观察算珠体会数的组成写出相应的数是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后一题把数的组成用算珠表示是抽象到形象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帮助学生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5) 比较数的大小是为了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想想做做第6题里设计了十几的数和10相比、两个十几的数相比、十几的数和20相比十几的数和一位数相比等各种情况。在比较时的思考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从1起逐个数数11排在10的后面所以11比10大。又如19只有1个十和9个一不满2个十所以19比20小。其实各种思考都没有离开数的组成即使从小到大地数数也在每次增加1个一。因此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组织交流引导他们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题示意图的盒子里有10个果冻盒子外面有5个果冻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分别是10和几相加与相应的减法。安排这些口算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十几;二是为教学进位加法作准备。

  教材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的得数给他们利用数概念进行思考的机会。如10+5是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15-10是从1个十和5个一里去掉1个十。这样的思考先在图画直观的帮助下进行再离开图画成为抽象的推理活动。

  4.培养数感。

  在认、读、写11~20各数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 抓抓、估估、数数。第79页第1题和第4题通过操作和观察体验十几。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觉一下再数知道根数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类似地要在观察中估计数出草莓和伞的数量后再看图体会怎样合理地估计。教学时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这是发展数感的最佳时机。

  (2) 数数、看看、比比。第79页第6题分别数10张、20张纸看看有多厚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张数。如果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3) 排数序、找关系。第81页第5题在直线下面的框里填数整理10~20的顺序。看着直线上的数思考18接近10还是20并作出解释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第83页第3题依据大了小了等信息调整思考培养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这是数感的表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教学重点:

  1、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

  2、学会比较1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表示1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动物头像图片、三角形和正方形各5个、0~10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三角形5个、正方形7个、0~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你们在动物园看到过什么动物?你们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

  生1:我喜欢大象大象鼻子长长的可以举起很重的东西。

  生2:我喜欢小猴子小猴子聪明、爱动脑。

  生3:我喜欢孔雀孔雀开屏很美丽。

  师:你们还想看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吗?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去帮忙了。可热闹了!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1、数一数

  课件出示动物乐园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都看到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先在自己心里数一数一会儿再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并出示相应的数量。

  师:你们数的这么快是怎么数的呢?

  生1:我用手指着一个一个数的。

  生2:我是数一个就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3:我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的。

  生4:我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数的树上一只小猴子洞里一只小猴子还有一只小猴子在地上跑。

  生5:我是先数跟前的小熊再数远处的小熊。

  师: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每种动物的只数真不错!学习数学就应该掌握方法学会有序的观察。

  2、比一比

  ⑴、学习谁与谁同样多

  ①、情境导入

  师:小动物们忙活了半天老师想送4朵小红花奖励它们但是只能送给一种小动物使这种小动物每只都能得到一朵你认为送给哪种小动物最合适?

  生1:给小猴它最机灵了。

  生2:4朵红花3只小猴还多出了一朵花。应该给小鹿小鹿正好有4只一只一朵不多也不少。

  生3:还可以给小熊小熊也是4只一只小熊一朵正好。

  师:为什么送给小鹿合适送给小熊也合适?(或小熊有4只小鹿也有4只说明它们的只数怎样?)

  教师贴出4张小熊头像图问:怎样贴小鹿图片才能清楚地看出小熊和小鹿的只数一样多呢?

  生:一个对着一个贴。让学生上台演示贴法。

  师:这个方法不错这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第一只小熊对应第一只小鹿后面再没有多余的小熊或小鹿时我们就说小熊和小鹿的只数一样多。一样多还可以怎么说?

  生1:小熊和小鹿的只数同样多。

  生2:它们的只数不多也不少。

  ②、认识=

  师:4和4同样多能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或谁能创造一个符号来表示同样多?)

  师:同学们虽然没有想出来但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动了脑筋科学家为我们发明了一个符号它就是=。

  教师板书:4=4。

  师:这个符号叫等号学生跟说1遍。这个式子读作4等于4学生齐读2遍。

  师边示范边讲解:等号表示一样多在田字格的中书写时要写在中间位置两根横线要写的直直地一样长。表扬看得认真的孩子:只有看得认真才能写得漂亮。

  师带领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写再让学生在P12田字格中书空。

  ③、举例

  师:我们学会了用等于号表示4=4你还知道几等于几?根据汇报教师板书。

  师:看黑板上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

  师小结:两边相同用等号表示。

  ⑵、学习谁比谁大

  ①、尝试比较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小熊和小鹿的.只数你还想比比哪两种动物的只数?

  生:小X和小Y比。

  师贴出小X和小Y头像各1张。

  师:小X有几只?如果我用三角形代表小X应该贴几个三角形?师贴出三角形。

  师:小Y有几只?如果用正方形代表小Y应该贴几个正方形?问:怎样贴正方形才能很清楚的看出谁多谁少?师对着三角形一一贴出正方形。

  师: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②、认识>

  师:a比b多在a和b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

  师:这时左右两边的数字不一样大了我们就把这个等号变一变, 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合拢就成了大于号。课件演示等号变大于号。

  师:这个数学符号就是大于号学生跟说1遍。这个式子读作a大于b表示a比b多。学生齐读2遍式子。

  师边示范边讲解在田字格的中书写大于号。

  师带领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写再让学生在P13的田字格中书写。

  ③、比一比

  师:你还想比较哪两种动物的数量?拿出学具来向刚才那样摆一摆看一看谁比谁多?

  学生独立摆、比。

  同位交流说说:比的哪两种动物各有几只几大于几。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课件演示。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左边的数字大右边的数字小。

  生2:>一边有个尖角一边有个开口尖角对着小数开口对着大数。

  师小结:左边数字大右边数字小用大于号表示。

  ⑶、学习谁比谁小

  ①、认识<

  师:a只小X比b只小Y多还可以怎么说?(b只小Y比a只小X少)板书b、a。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b比a少呢?有谁会写小于号吗?指名板书<。

  师:这个式子怎么读?指名读再齐读2遍。

  ②、辨别>与<

  思考:大于号与小于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1:大于号与小于号是相反的。

  生2:大于号开口朝着左边小于号开口朝着右边。

  生3:大于号左边数字大右边数字小;小于号左边数字小右边数字大。

  生4:大于号开口对着数字大的小于号开口也对着数字大的。

  师小结: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符号开口总是对着大数尖尖角总是对着小数。出示儿歌:大口朝大数尖角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带学生朗读并教学生用手势表示大于号与小于号。

  教师强调小于号的写法并带领学生举手书写<再在P13田字格中书空。

  ③、填一填(P13、⑵)

  火眼金睛比一比看谁填的又快又正确。

  学生独立填符号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课件展示。

  ⑷、认识最多和最少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比较两种动物的数量那你知道在这所有的动物中哪种动物数量最多?哪种动物数量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游戏

  ⑴、排排队游戏

  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0、2、4、6、8小朋友们你们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按从小到大排或按从大到小排排后读一读。

  说说是几个几个数的谁最大?谁最小?

  ⑵、数字卡片游戏

  请一个学生与老师示范玩抽数字卡片游戏老师出一张小朋友也出一张看看两个数的大小说说几大于几或几小于几并用手势做出相应的符号。

  同桌同学一起做数字卡片游戏。

  ⑶、摆图游戏

  ①、教师出示3个三角形学生摆正方形要与三角形个数同样多。

  ②、教师出示4个三角形学生摆正方形要比三角形个数少。

  想想:有几种摆法?

  ③、教师出示5个三角形和8个五角星学生摆正方形要比三角形多比五角星少。

  想想:有几种摆法?

  学生摆后指名回答课件展示。

  2、数学故事

  出示P15谁喝得多情境图学生看图编故事。

  思考:谁喝得多?你是怎么想的?

  3、独立练习

  《课堂作业》P6、3、4。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今天我认识了三个新朋友:=><。

  生2:用>和<时只要记住儿歌大口朝大数尖角朝小数就行了。

  师:今天我们把动物乐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进行了比较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常用到比较。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有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是可以比的?谁的数量多谁的数量少?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然后说给你的好朋友听或跟爸爸妈妈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关键:

  观察比较中认清各种图形的特征。

  课前准备:

  各种平面图形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摸物体说形状。

  (将各种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放在一个袋子里)

  摸一摸说说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讣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找出长力形、师问:“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a)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b)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c)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的是什么。学生评价结果。

  观察与交流中初步认识。

  从实物图中直观地抽象出各种平面图

  用实物体描画出各种平面图形加深认识。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出示3 6页l说:“这些美丽的图形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拼好后学生自由参观进行评价。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六、小结作业。

  辨认中巩固新知。

  玩乐中巩固新知

  七、作业设计

  寻找生活中的图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11 14-()=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13 8+()=15 12-()=2

  5-()=4 7-()=1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

  1、出示书上第117页的第7题。

  (1)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问: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4)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问:现在有几辆车?你会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9+6=15(辆)

  (6)问:如果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你们说又开来了几辆你们会解答吗?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2、书上第121页第11题。

  问: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吗?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三、用数学

  1、书上第121页第12题。

  (1)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2、思考题

  学生先思考分组讨论,互说想法,然后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课标内容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天平称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

  2.你还能看看就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可以是教室里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师展示两个一模一样的墨水瓶盒子请你们看看这两样东西谁轻谁重?

  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师: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有学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么用手?指生表演。

  师:噢原来你想用手掂一掂。那好啊你来掂一掂吧。

  请几个学生掂一掂而后说出的结果一致。

  师:一样的盒子为什么这个会重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有一盒子是空的)

  (2)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3)教师小结:有些物体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谁轻谁重。

  (4)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数学方面你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吧。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板书课题:雪山乐园

  ——总复习

  二、回顾整理

  1、归类、综合。

  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归类

  大约可以划分为4个板块的内容。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分类、比较与位置;图形与位置;统计初步知识。

  2、欣赏雪山乐园。

  师:在我们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雪山乐园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想说什么?

  3、提出数学问题。

  在雪山乐园里你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最想提出那方面的问题?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

  4、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提问:如果你到雪山乐园最喜欢干什么? 谈各自喜欢什么交流汇报。

  (2)师:在雪山乐园有这么多同学打雪仗你知道有多少个同学打雪仗吗?让我们数一数吧?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

  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

  (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或一组一组地数还有其他方法。)

  (3)师:你还想数什么?

  自己一边数一边作记录。

  想一想:怎样数能做到:既不漏数也不重复数

  (4)师:我们今天来了11个同学滑雪。关于11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数的顺序: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计数器 : 在计数器上表示11。

  5、在玩滑雪的小朋友中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第一。”这里的第一与滑雪的有11个同学有什么不同?

  说两个第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汇报交流。

  三、深化练习

  1、第1题教师出示1-20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还可进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巩固活动。

  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

  2、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一涂”再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

  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

  四、完善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你表现怎样?

  自组评价谈收获及表现。

  板书设计:

  雪山乐园——20以内数的认识

  数的顺序

  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

  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的教学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并能结合情境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每个学生潜在的热情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迁移积极探究。

  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通过加法来迁移增进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在探究新知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口、动手、动脑利用旧知获取新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动手摆一摆也促进了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数一数5以内的数。

  (1)从1数到5。

  (2)从5数到1。

  2.引入:有几支彩笔?(5支)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几支?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5以内的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送彩笔”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揭示内容。

  1.智慧爷爷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请大家帮帮忙他现在一共有几个智慧果?(教师戴上智慧爷爷的头饰左手拿2个智慧果右手拿1个智慧果)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智慧爷爷谢谢你!(把右手拿的'1个智慧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师:智慧爷爷送给小朋友1个智慧果他还剩下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2.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原来有3个智慧果拿走1个还剩2个。

  3.认识减法算式。

  师:像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叫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作:3减1等于2。(板书)

  (1)带领全班学生读两遍算式。

  师:减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减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3)小结: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1个等号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智慧爷爷送智慧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及减法算式的读写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相检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挑好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__x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有哪几种图形?请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有哪3个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吗?课件闪烁。长方形呢?三角形有几个?一起数一数。圆形呢?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星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再者教师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框架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填空。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新授部分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组讨论巩固新知;反馈练习强化新知。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第二、三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banner广告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