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相关阅读:圣诞节文案【推荐】 >>>进入阅读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案吧文案用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那什么样的文案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圣诞节文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进入阅读

正文:

初中物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能传递能量

  自我评价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对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创新声的利用小发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补充了一些声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增加对噪声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危害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㈠运用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不知不觉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收集资料上台发言甚至只是听同学的辩论也可以领略到物理知识的“神奇”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并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擂台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㈡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实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采用其它的器材来完成.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当一回"科学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科学探索并不神秘激发其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

  ㈢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的弹簧、举高的铁锤等都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从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强调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从而指出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致也是焦(J)。

  3、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并结合实例中的物体是由于运动还是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等而能够做功得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讲完概念后再举一此实例让学生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题: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具有_______能;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压弯了的撑杆具有_________能。(三)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实验探究1: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图8-35和8-36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利用同一个钢球来控制质量相同时从不同的高度滚下(速度不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2:利用木球和钢球(质量不同)从同一高度滚下(控制速度相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木球和钢球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以上两次实验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加油站”中的信息。

  实验探究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中图8-37和图8-38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同一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制的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所处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实验2:让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实验探究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一只弹簧横放在一个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将一小钢球向固定端压缩弹簧叫学生认真观察放手后能将小钢球推出多远。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缩弹簧做两次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得出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结、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本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训练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巩固练习:

  例1: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动能、势能、机械能怎样变化?

  例2:一物体机械能为35J势能为27J则它的动能是多少?

  例3: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学生用书》P116补充习题中的(1)和(2)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动能与势能

  1、能量的定义: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

  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有就越大。

  3、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也越大。

初中物理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

  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初中物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阻”是学习了电流、电压以后紧接着学习的一节电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理解电阻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变阻器、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并联等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重视探究方法培养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4、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三、说学情

  现在学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时还是有困难的。结合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1)、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2)、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通过创设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看来导体之间是有着某种区别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看看区别到底在哪里?

  实验前提示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电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后教师及时点拨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灯的亮度不同?灯的亮度不同说明什么?那么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电阻”这一物理量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另外投影出示欧姆简介和电子产品中各种各样的电阻器目的是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3、科学探究 、 突出重点

  在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不同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出猜想: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体积、颜色等要让学生懂得控制变量的意识。各小组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然后选代表讲解。在获得同学肯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将所需导线与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填写实验报告通过比较得出探究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性质有关。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关系。

  最后补充:导体的电阻除了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演示: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废灯管灯丝串联起来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观察现象。

  问: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课堂练习深化知识

  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几个问题。

  (1)家用电源线通常用铜丝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或银丝?

  (2)一根电阻丝的阻值是10Ω当它两端电压增大时通过它的电流怎么变?电阻怎么变?要想改变电阻有什么办法?

  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课堂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初中物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老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老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老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说课稿6

  我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三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

  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高潮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一些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在本节课学习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主动总结学生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初中物理说课稿7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

  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物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初中物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 材料

初中物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轻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课程之前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提一个调查哪些学生有摄影爱好?哪些学生擅长摄影?喜欢摄影的学生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吗?它是靠什么原理来记录美好瞬间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观察分析动手验证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带领大家共同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学生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实验演示深入探讨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喜悦之中时将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让学生带着“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缩小还是放大?”这样的疑问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师进行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将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办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3. 手脑并用引出概念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新知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分析归纳总结重点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拓展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初中物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

  (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

  (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初中物理说课稿13

  20xxx年10月19日我在初二10班听了王**老师的《光的反射》一课.

  王老师先由生活中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光线如何传播从而引入本节课内容---光的反射。这一引入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使学生明确光不是物体发出的但是我们却能看到物体说明物体上有光进入人的眼睛从而抽象出光线反射的模型。紧接着王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用海绵和小棒模拟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关系这一模拟实验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构建反射模型更好的理解三线共面以及法线的.作用和意义。

  在验证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王老师先对显示光路实验操作顺序观察对象等进行了指导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尝试寻找规律并分组进行拓展实验的探究实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王老师语言富有亲和力问题设置合理比如探究三线共面当将挡板翻折时看不到反射光线就问“反射光线是否消失了?”“如果没有消失那么怎样才能再次找到反射光线?”一个个小台阶的设置使学生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成就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本节课的亮点当属三个拓展性实验:平移转动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以及探究如何运用两块平面镜获得平行光线。这三个实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获取平行光的两种方法可以对应数学中证明平行的两种方法把数学和物理相结合。从后来的评课来看对这一块的处理不同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汤老师认为拓展实验应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比如平移镜面可以用来测量液面上升下降的高度平行光可以用来制作潜望镜等;殷老师认为拓展探究可以从现象出发运用现有的潜望镜模型用激光笔演示现象让学生猜想潜望镜内部结构并用实验进行探究验证这样的做法将好过让学生去制造平行光这样的“任务式探究”让学生为用而学学以致用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物理我要做探究实验”的强烈愿望并且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现象抽象思维得出物理概念和原理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从评价来看王老师这节课上的是相当成功的我不禁要思考成功的原因。扪心自问这节课要是由我自己来上的话肯定不会如此精彩。而王老师的课也是经过了反复思考试上和改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磨课听课的过程中大量吸取别人的意见进行改进逐渐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在区级的公开课上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展现出自身的风采为学校争得荣誉。因此我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多听课多交流反复备课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

  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天平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请三个组的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另外三个组的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再出示体积为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各个组的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4)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同种物

  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环节:学习新知

  1、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从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m/v 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v 和v=m/

  3、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3=1×103Kg/m3

  4、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3的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1、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根据密度公式=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跟质量m成正比

  b.密度m跟体积m成反比

  c.密度既跟质量成正比又跟体积成反比

  d.密度大小只由物质本身决定跟体积、质量大小无关

  2.表中记录的内容是一位同学学习密度概念时做的实验记录请你根据表格中记录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铁块1 铁块2 铝块1 铝块2

  m/g 79 158 27 54

  v/cm3 10 20 10 20

  m/v(g/cm3)7.9 7.9 2.7 2.7

  (1)铁和铝两种不同物质的相同点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2)铁的密度________铝的密度_____________。

  (3)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请你分析并回答: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或属性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说法不一这是为什么?人教版教材说是“特性”而北师大教材说是“属性’类似情况还有。作为编写物理教材的权威部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应该统一。以免给物理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带来不便。

banner广告2

其他类似文章:会计财务岗岗位职责15篇 >>>进入阅读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接触到岗位职责制定岗位职责能够有效的地防止因为职位分配不合理而导致部门之间或是员工之间出现工作推脱、责任推卸等现象发生。那么什么样的岗位职责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会计财务岗岗位职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进入阅读

发表评论